第122章
在眼前,老朱家正是饿得活不下去了,这才会起兵造反,从而夺得了天下! 朱棣自问文治武功比不过太祖高皇帝,当然目前而言真的比不过。 但是如果能够将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那他朱棣就有希望成为超越太祖高皇帝的千古一帝! 所以,朱棣有些心急,匆匆赶来了刘家港,只为第一时间从杨士奇口中了解南洋的情况。 金忠与蹇义正坐在朱棣身旁,神情同样颇为严肃。 他们自然看出了皇帝陛下的焦急,也知道皇上对南洋那边情况的忧心。 今日这场会面,极有可能决定大明朝的国运! 接下来大明百年兴亡 很快小鼻涕匆匆走了进来,轻声道:“陛下,人到了。” “快宣!” 永乐皇帝顿时坐直了身体,神情也变得肃然。 不一会儿,杨士奇走了进来。 然而众人在看到杨士奇之后,却瞬间都愣住了。 他们原以为,此刻该见到的应该是位春风得意的翰林官,就如那凯旋而归的将军一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可看眼前的杨士奇,却是脸色发黑,人也消瘦,这哪里还有以往杨大学士的意气风发。 仿佛整个人完全是面目全非了,蹇义与金忠等人也震撼了,面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 永乐皇帝也打量着杨士奇,眉头微微皱起,他记忆的深处,杨士奇本来该是个皮肤白皙,举止文雅之人,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翰林学士。 可是现在,不过才短短三年时间,他怎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永乐皇帝心中一荡,不由感慨道:“赶紧赐坐。” 小鼻涕立即命人搬来了锦墩,请杨士奇坐下。 杨士奇先是恭敬一礼,这才欠身坐在锦凳前半截上面。 “陛下,臣有本奏,事关南洋要务!” 朱棣闻言顿时抖擞精神,心情复杂地看着杨士奇。 这个杨士奇,在见到朕之后,没有抱怨,也没有开口说自己有多辛劳。 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有南洋要务上奏。 “爱卿有话直说,朕今日有的是时间,与爱卿长谈!” 杨士奇听到这话心中一动,随即立马道出了此次回京的目的。 “陛下,臣请求陛下效仿东海五国制度,册封南洋七国,以卫宗藩、屏宗室!” 这是第一件事情,也是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事情。 “南洋七国原先的王室已经押送回京,这是宗室诸王自行挑选的藩国,还请陛下过目。” 杨士奇递出了一份名单,转呈给了朱棣。 永乐皇帝只是轻飘飘地扫了一眼,便将名单递给了礼部尚书王景。 “这是早该做的事情,因为南洋偏远,才拖到了现在。” “礼部准备敕封事宜,派遣专员特使前往南洋敕封七王。” 常言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名不正则言不顺。 南洋七王现在占据着七国疆土,却是没有得到大明朝廷的册封,所以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样极其不利于他们在藩属国的统治。 王景应声领命,将名单接入手中,此事列为礼部头等大事。 朱棣对于此事不太关注,只要七国国王都是大明宗亲藩王,那就行了,至于谁在谁地,倒是对中央朝廷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爱卿,朕想知道,南洋的水稻是否一年三熟?” 朱棣神色肃然,满脸希冀地看着杨士奇。 后者同样脸色一正,直接点了点头。 “是的,陛下!” “南洋水稻可一年三熟!” 听到杨士奇的这句话,众人都是神情一震,面露欣喜之色。 南洋水稻一年三熟,这个消息最先出自汉王朱高煦口中。 基于当时的局势,很多人都不相信,甚至是不敢相信。 毕竟汉王朱高煦这样说,很有可能只是为了给征伐南洋寻找一个理由与借口罢了! 这世上怎么可能有如此天然粮仓?! 然而,这句话从杨士奇嘴巴里面说出来,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杨士奇乃是南洋七国的相国大人,一言一行代表着南洋七国的利益,至少目前而言是如此。 所以,这位南洋相国大人,是决计不会信口雌黄,随口胡诌的。 这就意味着,南洋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这竟然是真的! 粮食! 密密麻麻的粮食! 无穷无尽的粮食! 朱棣惊喜万分,激动地起身来回踱步。 大明现在最缺什么? 缺粮食! 老二那个反骨逆子,不知道在北直隶搞什么东西。 这两年来北直隶劳力青壮大部分都被他征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都快不能满足北直隶百姓的粮食供应了,更别提向朝廷缴纳税粮了。 这样搞下去,朱棣也有些撑不住了。 他很是想亲自去一趟北平,把老二这个反骨逆子吊起来打一顿! 但基于对这混账东西的信任,朱棣还是强撑着给他兜底,直到现在都没有过问北平那边的事情。 不过这样一直下去也不行啊,至少需要寻到一个粮食进项,填补北直隶这个巨大的窟窿! 好在,关键时刻,南洋七国站了出来! 开发! 一定要开发! 将南洋七国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 然而正当众人为此欣喜不已的时候,杨士奇却又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诸位大人,现在最麻烦的问题在于,南洋土著百姓出了名的好吃懒做。” “明明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却是惰于耕种,只求吃饱饭即可。” “臣等推行了很多激励政策,却是丝毫不见效果。” 此话一出,众人眉头紧锁。 “陛下,臣请废除海禁国策,允许大汉子民出海旅居!” 第507章 大势所趋!大明自今日起开海! 阁楼内。 鸦雀无声。 众人神情凝重。 因为杨士奇的突然发声,海禁问题已经摆在了眼前。 大明粮食产量太低,已经成为制约大明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如今伴随着朝廷推行各项新政,整个大明百废俱兴,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蓬勃生机。 然而同样是因为新政的推行,朝廷也填补了大量的钱粮,尤其是诸王外放之国策。 大明宗亲藩王尽数外放就藩,手握六卫三万战兵前往异域征战沙场,为大明开疆拓土。 这项由汉王朱高煦提出的大明国策,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辉煌卓著的战绩。 东海五国,南洋七国,中南六国…… 除了中南六国因环境地利问题征伐难度较大外,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均已经成为大明王朝的疆土! 泱泱大明,版图之盛,从未有过! 而且兵部已经收到捷报,大明王师已踏平中南三国,吞并剩余小国联邦指日可待!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为各路大军提供的粮草辎重,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还是东海、南洋、中南各路大军先后出征,朝廷只是为他们提供前期粮草的情况之下,就几乎已经快要掏空了国库! 换句话说,要是国库钱粮充足,如今整个大陆的东方,只会存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 所以,朝廷现在对钱粮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快病态的地步。 只要钱粮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 国家大事,钱粮二字! 但是,想要将南洋打造成天然粮仓,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洋土著居民太懒了。 好吃懒做,吃不了苦。 有事没事就往树荫下面一躺,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样的劳力别说与大明子民相比,连最近臭名昭著的倭奴都比不上! 指望调动这些劳力开发南洋,朱棣自问这辈子都没有什么希望,成功将南洋打造成粮仓了。 思来想去,还是那个问题,必须废除海禁国策,迁徙大明百姓进入南洋,开发利用这块宝地! 所以,开海势在必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海禁国策可是太祖高皇帝钦定,自己这个永乐皇帝要是直接下令废除海禁,那无异于是违背了太祖祖训。 朱棣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他当初夺位称帝的时候,可是打着奉太祖遗诏奉天靖难的名义。 也就是说,他朱棣为了给自己即位称帝寻到一个大义名分,蒙上了这么一块遮羞布! 永乐皇帝的法统不是来自建文皇帝,而是来自洪武皇帝,大明太祖朱元璋! 海禁国策与其他不一样,这是太祖高皇帝十分重视的国策,终洪武一朝都在严格推行,甚至到了“片板不得出海”的恐怖地步! 而海禁一策也早已深入人心,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这海禁国策习惯了。 如果突然间废除海禁,允许大明子民出海贸易旅居,那势必会引发国内动荡,天下不安! 一时间,朱棣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 杨士奇看出了皇帝陛下的迟疑,直接跪倒了地上,从怀中取出了一物。 “陛下,这是南洋七国宗王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废除海禁,请求大明开海!” “这上面不只有七位大王的签名,更有南洋上万子民的手印,他们同样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闻听此言,朱棣神情豁然动容,急忙命人将万民书取了过来。 上面的签名与手印清晰可见,一个个都承载着期盼与希望。 诚然,只有大明开海,南洋土著百姓才有机会进入大明,一睹天朝上国的盛世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南洋七国乃是大明的宗亲藩国,同样隶属于大明王朝! 他们国内的百姓子民,自然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 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可是他们的君父! 看着眼前这份万民书,朱棣心情很是复杂。 兵部尚书金忠作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此刻也明白皇帝陛下的心思。 但废除海禁,大明开海,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所以金忠轻轻咳嗽了两声,出言道:“陛下,老臣记得洪武年间,高皇帝之所以执行海禁国策,乃是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然如今东海五国尽为大明宗亲藩属国,再无海盗倭寇滋扰之患,废除海禁允许百姓出海,与海外藩国友好往来,以全亲亲之谊,这是因时制宜之举……” 老金头毕竟是永乐皇帝的左膀右臂,转眼间就为皇帝陛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开海借口。 诚然,海禁国策是太祖高皇帝定的,这没得说。 但是太祖高皇帝定这么个政策,是因为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高皇帝争夺天下,使高皇帝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 再加上一些元末逐鹿中原失败的军阀势力都选择远遁海外,倭国的倭寇海盗又时常滋扰沿海地区,高皇帝这才确立了海禁政策。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啊! 元末远遁海外的军阀势力,早就不知道漂流到哪个岛上做山大王了。 而最令大明沿海百姓深恶痛绝的倭寇浪人,前不久也被大明水师给清洗了个干干净净,甚至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老巢,硬生生地将倭国给变成了宁国! 没有了倭寇海匪的袭扰,也没有了军阀势力的觊觎,大明朝廷为什么不能开海? “因时制宜”这四个字,最是令人寻味。 吏部尚书蹇义同样开了口,沉声道:“陛下,若不开海,只怕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将会与朝廷离心离德,反倒是得不偿失!” 蹇义这话意思就很直白了。 你把人家赶到海外去就藩,结果还不开海通商,那这些宗室亲王岂不是一个个心怀怨愤? 这一旦处理不好,埋下一个心怀不满的种子,只会给日后留下致命的隐患!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坐不住了,急声道:“皇上,废除海禁还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朝廷可在各港口设立税关,以此限制民间私人的走私贸易,此外南洋七国也可进行开发,早一步进入正轨,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小上一些。” 听到这话,朱棣深深地看了夏元吉一眼。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老二那个反骨逆子,此刻正在北平捣鼓什么新商税! 在港口设立税关,向往来船只船队收取税款,这同样是商税的一种。 果然啊,这废除海禁一事,背后果真有那个逆子的身影! “罢了,朕不是一个糊涂虫。” “户部准备一下吧,尽量降低此事可能引起的动荡。” 此话一出,众人大喜,纷纷跪倒了地上。 杨士奇激动得面色涨红,一颗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 自即日起,大明开海! 第508章 太平盛世!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北平。 城门口。 杨士奇面露惊容。 自那日皇帝陛下决意开海后,他反倒是闲了下来。 毕竟废除海禁国策,允许民间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是一件足以影响大明国运的天大事情,不是皇帝陛下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瞬间改变的。 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廷都会进入一个忙碌期,为即将开海做足准备。 比如,制定出新的私人海外贸易政策,哪些东西可以任由百姓子民运出海外经商,而哪些东西则是违禁品,严禁任何人私自带出海。 再者,东海与南洋一应港口舶司都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并且派遣专人专户管理。 总而言之,皇帝陛下一张嘴,下面朝臣跑断腿。 海禁国策虽然已经废除,但想要成功落实推行下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而杨士奇如今依旧挂着个旧港布政使的名头,在中央朝廷并无官职,所以一时间反倒是得了空闲。 至于“南洋相国”之名,那不过是赵王等宗室亲王的尊称罢了,如今身在大明更是无人胆敢提及。 毕竟,在整个大明天下,相国、宰相之词,都是禁忌! 故而闲来无事之下,杨士奇就动身赶来了北平。 他心心念念的那位汉王殿下,不知过得可好? 然而一路行来,杨士奇却是大为惊奇。 从应天帝都到北平新都,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杨士奇也对大明朝如今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 哪有什么太平盛世,除了凤阳、开封等这些重大城市外,一般城镇都是流民遍地,百姓子民面有菜色,大部分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 尤其是这些百姓子民看到身穿官服的自己,竟然下意识地露出了畏惧惊恐的神色,别说上前搭话了,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杨士奇一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明百姓对朝廷官员,就只剩下了害怕与恐惧!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敢自称“太平盛世”? 杨士奇此行,不单只有他一人,还有礼部尚书王景。 王景这三年来,一直忙着游走天下各地州府,弘扬推广新学新政,迄今为止新学已经卓有成效。 此次王景前去北平,也是为了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下新学的事情。 现如今新学以陆学、科学与公羊学三派为主,南直隶各大州府官学里面都设置有相应学科内容教授子弟,以往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荡然无存。 毕竟是礼部与学部联合出手展开行动,加上顾喷子的都察院从旁全力辅佐,即便有不少程朱缙绅试图阻拦,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那也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 两位尚书大人与三位侍郎大人,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地方官员除了布政使能够与之掰掰手腕之外,还有谁挡得住他们? 然而能够做到一地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主宰一地百姓民生福祉的人杰人尖,他们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皇帝陛下的态度! 是,新学是汉王朱高煦捣鼓出来的,也是这恶贼一力推行的。 但是,那是在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 陛下已经还朝,却没有及时“拨乱反正”,这就已经表达出了陛下的态度! 解缙解公豹还做着他的学部尚书,王骥还做着他的学部侍郎,大力推广弘扬新学! 甚至都察院以权谋私,严打阻碍新学推广的士绅缙绅,这些皇帝陛下都看在眼里,但他却是什么都没有做! 还需要说明什么吗? 捣鼓出新学之人,的确是汉王朱高煦! 但真正想将新学推广至天下的人,却是永乐皇帝朱棣! 知道这么一个隐秘,各地布政使别说阻碍新学了,要不是他们顾及自己的脸面,当真恨不得调转马头对付那些个程朱缙绅! 种种原因之下,新学推广其实比较顺利,除了少数头铁的缙绅外敢于阻挠罢了。 不过新学推广工作进行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推广事宜,王景还需要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二。 “王大人,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真是令老夫……” 杨士奇轻叹了一声,面露惭愧之色,后半句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 王景听到他这话之后,倒是神色如常。 毕竟三年奔波游走于各地州府,王景对此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相比于只看到表象的杨士奇,王景更是深知造成这般现象的本质。 “杨大人可知,大明百姓生活为何如此困苦?” 听到这话,杨士奇一怔,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他在南洋奔波了三年,骤然间回来见到大明百姓日子过成这副模样,还真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 王景叹了口气,神色顿时一正。,吐出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 “因为士绅!” 杨士奇:“???” 士绅? 怎么会是士绅? 真要算起来,你我二人可也是士绅啊! 士绅士绅,说白了就是身怀功名的读书人,以及步入仕途的官员缙绅! 这些地方百姓日子过得如此困苦艰难,怎么会是因为地方士绅? 士绅不是承担着教化救助当地百姓的职责吗? 怎么会是这样? 杨士奇满脸茫然不解,下意识地看向了王景。 后者苦涩一笑,回想起汉王殿下教育自己时的模样,与眼前的杨士奇如出一辙。 “士绅通过朝廷赐予的功名,大肆兼并田地侵占庄园,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握在了手里,你说老百姓能不听他们的吗?能不怕他们的吗?” “他们兼并侵占了大量田地庄园,依靠读书人的功名特权,要么不缴税,要么与地方官员勾结拖欠税粮,从而大大减少了朝廷的税收。” “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食,对朝廷怨恨不满;朝廷税收不足无力赈灾,对百姓增加税收……最终好处全都落到了士绅手中,他们一边歌舞升平一边饮酒作乐,笑看天下风云。” “呵,这就是汉王殿下甚至皇帝陛下,为何要弘扬新学的真正原因!” 杨士奇:“!!!” 士绅! 兼并田地! 拖欠税粮! 汉王殿下,当真对士绅动手了! 第509章 盛世雏形!汉王殿下带来的震撼! 一进入北直隶。 映入眼帘的场景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越是往北平方向走,就越发显得繁荣。 先前荒凉的村镇景象,也慢慢变成了背景。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异常喧闹的繁华城市。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杨士奇与王景感到惊诧莫名。 北直隶在汉王殿下的治理之下,竟然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二人此刻都很开是好奇,汉王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王景礼部尚书的身份,沿途州府县官还算识趣,任由他们一行人随意游走查看。 杨士奇与王景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清楚有些东西不能只是看表面,越是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越是能够映射出真相。 所以杨士奇等人接下来选择绕过城市,走一些地方乡镇。 然而随便走进了一座镇子,众人就被一阵清脆悦耳的朗朗书声吸引了注意。 四间大瓦房围成了一个硕大的院子,通体建筑采用水泥红砖,略显简陋单薄,但却是透露着一种别样风情。 院子正匾额上,刻着“学校”二字。 学校? 难不成是官学? 便是桃园郡城的学堂了。在这个院子的后方,一扇月亮门通往一排排厢房,是学堂延们的宿舍。 正当二人诧异的时候,一张熟悉面孔却突然浮现在他们眼前。 罗网头目,原锦衣卫百户,聂兴。 “杨大人,王大人,许久不见了!” 王景与杨士奇一见到聂兴,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礼部尚书王景还好,毕竟他至今还被贯以“汉王党羽”的标签,所以此刻看见聂兴反倒觉得有些亲切。 但是杨士奇此时倒是心情有些复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刚刚回到应天帝都,杨士奇就得知汉王朱高煦举家搬往北平,督造北平新都的修建事宜。 而这位嚣张跋扈的汉王殿下,在北平恣意妄为,为非作歹。 “住皇宫,设暗卫,大肆敛财,党同伐异,铲除异己……” 最初听到这话的时候,杨士奇只是置之一笑,不愿相信。 但是眼下,自己等人进入北直隶后不久,汉王鹰犬聂兴就赶了过来,突然出现在自己等人面前。 这说明什么? 汉王设暗卫,是真的! 整个北直隶,只怕都在他的监控之中!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汉王朱高煦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情报,然后迅速做出应对措施! 此刻出现在眼前的聂兴,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汉王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举无异于是在谋逆造反啊! 北平乃是洪武燕王、永乐皇帝的龙兴之地! 但即便是曾经的燕王朱棣,对北平的掌控,也仅仅只是局限于燕王府罢了! 如今的汉王朱高煦,更是直接将手伸到了整个北直隶! 这未免太过骇人了些! 聂兴看着眉头紧锁的杨士奇,嘴角浮现出了一抹笑容。 “杨大人,此去南洋一别三年,杨大人倒是风采依旧。” “虽不能会面,不过杨大人‘南洋相国’的名头,却是如雷贯耳啊!” 听见这话,杨士奇一愣,深深地看了聂兴一眼。 在他的印象里面,这聂兴一直都是个有勇无谋的鹰犬罢了,什么时候连说话都这么滴水不漏文绉绉的了? 看来这三年以来,成长的人,不只有自己啊! 杨士奇暗自慨叹了一声,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惆怅。 “聂……壮士,这‘学校’是社学吗?” 朝廷在乡野间设置的官学称为社学,主要是负责给适龄稚童启蒙。 而朝廷在州府县城设置的官学就是县学等了,那才是士子学子进学修德备战科举的地方。 应天帝都还设置有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汇聚天下杰出俊彦。 从社学到县学,再到帝都国子监,配合科举制度,朝廷给天下士子铸造了一条通天坦途。 听到杨士奇的询问,聂兴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走到了学校窗户边,笑道:“杨大人为何不亲自上前一观?” 众人闻言,下意识地走上前来。 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幕,却是让他们眉头一皱。 这窗明几净的学堂,看起来比刚刚经过的一些官府衙门的房舍还要好一些,透过窗子。 只见正在读书写字的孩子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 但他们并没有在吟诵诗词,也不是在埋头挥毫写字,而是在摆弄着一些不知名的物件。 虽然这些孩子的桌子上也有书本,但与众人记忆中的读书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这是?”杨士奇指着那些房子里的孩子问道。 南洋相国大人很难理解。 那些屋子里的孩子已经是半大人了,一般人家里这样的孩子,都算是半个劳力,需要下地干活耕种了。 可是这些孩子倒好,聚集在这学校里面,既不读书写字,又没有替父母分担一下农活,这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的光阴吗? “哦,他们在学习匠艺!”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杨士奇与王景对视了一眼,满脸骇然之色。 汉王殿下竟然让这些孩子学习匠艺? 这不是在自掘坟墓,挖断大明王朝的根基吗? 任何一个朝廷,都离不开读书人为天子牧民,管理天下百姓地方政务! 可是你汉王朱高煦倒好,直接将这些孩子给培养成工匠,斩断了读书人的来源根基! “汉王殿下说了,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是必须要读书的,哪怕家里再穷再苦,也要抽出时间读书写字,就算是多认识几个字也好。” 听到这话,众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他们自己都是靠科举翻身,改变了自身乃至家族的命运,所以对汉王朱高煦的这种说法十分认同。 “但读书这事儿,毕竟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有一些上了社学,却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所以就改学别的了,主要是教给他们一些谋生的技巧,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聂兴笑道:“这学校是汉王下令建的,皇家工程队来修的,不收取百姓一分一毫,孩子们全都是免费入学一视同仁,至于学校里的老师则是大明工会的大匠宗师、皇家制造局的能工巧匠以及一些毛遂自荐的落魄文人。” 众人闻言顿时沉默了。 “现在皇家制造局里面那些能工巧匠,最大的爱好就是能将自己的学问编纂成书,教授天下,所以这些孩子们也不担心没有什么可学的。” 杨士奇沉默半晌,不甘心地追问道:“那些匠人,视自己的手艺为不传之秘,那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他们怎么会愿意公开教授呢?” “这是大明工会与皇家制造局联合制定的奖励政策,比如前来授课一年经考察后可以提升评级,那些匠人争着抢着都原来来;再如教学时间达到了多少年,大明工会会发放养老金,保证匠人可以安享晚年等等……” “诸位,北平乃至整个北直隶,都已经不是三年前了,接下来你们将会见到一个真正的盛世雏形!” 众人:“!!!” 第510章 免费办学!杨大人格局小了啊! 盛世雏形! 这个词汇,带给众人极大的震撼! 王景与杨士奇以往也总喜欢把“太平盛世”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对永乐朝歌功颂德。 这以前他们二人还都是个纯粹文臣,屁股也自然而然地歪向了程朱缙绅那边。 程朱缙绅最拿手的好戏,就是粉饰太平,鼓吹盛世,侈人视听。 但是,那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最是看不惯文人这般做派。 所以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拾文臣缙绅。 内阁诸位大学士,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杨士奇更是被流放去了南洋旧港。 不过经此一遭,杨士奇也成功在南洋洗尽铅华,得以蜕变。 尤其是此次带着外来人的目光,从应天帝都游历到北平新都,亲眼目睹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 哪里有什么太平盛世,不过都是个笑话罢了。 越是游历,见到的困苦百姓越多,这种感触就越是强烈。 可是现在,反倒是汉王鹰犬聂兴,吐出了这个词汇。 盛世雏形! 虽然只是雏形,但依稀可见盛世! 谁给了聂兴这般勇气,胆敢称北直隶为盛世? 不过值得认可的是,眼前汉王殿下创办的这些学校,堪称真正的仁政善举。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真正要落实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士奇喟叹了一声,想要找出一些漏洞,以此寻求心理安慰。 然而聂兴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与他争辩,兀自开口道。 “对啊,万事开头难!” “当初汉王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阻力一样大,但不也是办下来了吗?” “当初汉王爷制定出这项政策,要是不送适龄孩子去学堂读书,赋税就要重一些,北直隶的百姓那也是炸开了锅,压力全给到了郭老大人身上。” 似乎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聂兴突然笑呵呵地开口道:“郭老大人一大把年纪了,在汉王殿下面前又吵又闹的,甚至到后来哭鼻子抹眼泪,谁也受不了啊!” “好不容易推行一两后,百姓子民们也总算明白了汉王殿下的苦心,现在可是挤着要把孩子送进这免费学校咯,从学校里出去的孩子,找事做都容易一些,薪饷也更高,所以这时间花得值得。” “尤其是某些天分较高的孩子,还会被大匠宗师看中,直接被带入西山精心培养,还会给家里发放一笔数目不少的安家费,足够普通百姓家庭几年吃喝不愁了……” 听见聂兴这话,众人再次一片沉默。 从他口中不难得知,北直隶的百姓,已经对这免费学校很是认可。 连带着,他们也彻底扭转了对工匠的贬低看法,甚至开始变得推崇了起来。 毕竟自家孩子在学校里面学到了东西,将来会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而且还伴随着学校的种种奖励制度,甚至自家孩子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他竟然凭借一己之力,通过开办这匠人学校,成功扭转了世人对工匠的嫌弃鄙夷! 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心中更加感到不安,王景也有些慌了手脚。 不管程朱缙绅如何不堪,朝廷总归需要的是读书人,而不是清一色的匠人! 这他娘地汉王殿下在北直隶搞这些动作,难不成是想让匠人彻底取代读书人? “负担一个孩子入学读书,花费不少吧?”杨士奇转换了一下思路。 这个问题,就有关汉王是否敛财贪腐的意思了。 毕竟他朱高煦在大明北直隶开办这么多的免费学校,而且一直都不收费,那这钱该从什么地方来? 匠人可以因为匠人工会和皇家制造局的原因,免费前来学校授课教学。 但更多的还是常驻此地的文人师长,他们的基本温饱得保证吧? “是挺重的,不过免费办学是汉王殿下的宗旨,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通通由皇家教育局负责,且有专人负责巡视各地州府,一旦发现当地学校出现了问题,就会问责地方官府。” 众人:“???” 啥? 啥玩意儿? 皇家教育局? 这又是个什么鬼东西? 众人下意识地看向了礼部尚书王景,后者人都傻了。 这尼玛地,汉王爷不是捣鼓出个学部,执掌天下学政教育吗? 咋滴现在又搞出来一个“皇家教育局”? 那学部算是个什么东西? 解公豹要是得知此事,肯定会伤心的啊! 而且如同皇家制造局那般,这皇家教育局前面多了“皇家” 二字,一看地位权力都不会小,只怕还在学部之上! 杨士奇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继续追问道:“那皇家教育局的经费从何而来?难不成全是汉王殿下自己贴钱开办学校?” 就算杨士奇相信汉王殿下有此善心,但是这样免费办学下去,汉王府就算有金山银山,他也扛不住啊! 也许一个孩子入学用不了多少钱,但是放眼整个北直隶,成千上万的免费学校,师生更是数以十万计,那开支将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聂兴闻言点了点头,慨叹道:“的确如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淫魔神(陨落神)
我的风骚情人
虎王的花奴(H)
白日烟波
恶蛟的新娘(1v2)
猛兽博物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将军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