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海棠小说> 赠礼_高h > 第25章

第25章

而是给祝缨取了个字——子璋。 取完了字,再饮一杯酒,他就说:“我在这里,你们也不自在,好好做一天生日,以后就是大人了!” 祝缨垂手道:“是。” 郑熹出了正堂,问:“王相给你的书斋题字了?在哪儿呢?” 祝缨将他请了过去,正堂是没有做成封回廊的样式的,到了书斋前,将封回廊正面的几扇门打开,才看到书斋门上的匾。郑熹道:“嗯,字还行。” 祝缨请他进去坐,郑熹又进去看了一眼,见这里面最贵的摆设也就是王云鹤的字以及他送的博山路,说:“屋子有了,也该收拾得像样些。” 祝缨道:“还没腾出手来呢。已经比小时候好太多了。我这个年纪能挣下这样的房子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郑熹道:“你要是想,本能比这个更好的。” 祝缨正色道:“人总得有个数儿,不能太贪,我要细水长流,可不想一下子把自己撑死。总要慢慢积累的。” 郑熹满意地道:“说得不错。不过要记着,你积累,别人也积累呢。厚积而薄发,累积二十载,现在人家要发啦。” “咦?那……陛下是怎么想的呢?” “陛下为什么要多想?”郑熹反问道。 祝缨恍然。 郑熹道:“今天是你的好日子,别想太多,与他们吃酒去吧。” “是。” 送走郑熹,祝缨便被同僚、朋友们围着说话,杨六郎还说:“这样的上司可不一般,能吃你的生日酒。” 左司直道:“那得看是谁。是小祝情面大!哎,你们新太常怎么样呢?” 杨六郎摇摇头:“还不知道是龙是凤呢,这不才开始么?他只管看我们那儿的旧档,倒还没说什么,我看跟以前的巫太常差不多。” 左司直听了直摇头。 正如郑熹所言,今天是祝缨的好日子,宾客们也都不说什么丧气的话,开开心心吃一回酒,也都留下些礼物,然后就走了。 等他们一走,祝家收拾礼物,算一算又是一笔小赚。花姐一一列出了账目,以后这些人家中有事的时候祝缨也是得回礼的。祝大和张仙姑都喝得有点醉了,回房休息去了。花姐造好了账目拿来给祝缨看。 祝缨扫了一眼,道:“还行。” 花姐给她把郑熹送的那几套衣服小心地收好,往祝缨房里放,说:“都是好东西,你身量也长得差不多了,这些还有放量,小心些穿能穿几年了。尤其是这几顶冠,还有配件儿,能用很久的。” “那倒好,省钱了。” 花姐放好了衣服,问祝缨:“段太常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事?是圣意有什么……” “皇帝又不是谁家的傀儡。段家干了混账事惹了郑大人,郑大人收拾了他们家,赶他们家出京,陛下也不必拦着。段家在外任上干了这么些年的实事,积攒了功劳,陛下也没道理不让他们回来。” “这些贵人们的想法,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祝缨道:“也不复杂。你想,新京兆与王京兆不同,可对陛下有什么影响吗?是京城百姓过得苦一点,可又没有到活不下去要造反。以前不也是这么过的吗?你要拿王京兆来当标杆看,就觉得新京兆这样就该死了。可实际上咱们从小到大见的这些官儿,王京兆才是异类。同理,新太常与旧太常不同,对陛下也没有影响。” 段家当年对皇帝也是有功的,凭啥就不能回京呢? 剩下的,就是各自斗法呗。就算没有当年的事,看郑熹跟钟宜也都是皇帝信任的人,两人也未见平素有多么的亲密。 “那你怎么办呢?” 祝缨道:“先看看。” —————————— 第二天,祝缨还是照常去大理寺应卯。 隔壁的杨六郎也还是照常四处乱蹿,太常寺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新的动静。不过祝缨知道,随着段琳主政太常寺,段婴在京城里的名气又大了几分,正经是个名实相符的名门贵公子。 祝缨一个从六品的明法科考出来的穷鬼,跟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她跟杨六郎俩人,蹲台阶上,又开始观察过路的人。祝缨拿了一个三角的纸包出来,打开一角,晃晃,晃成一个角状的圆筒,里面全是瓜子儿。俩人蹲着一边嗑,一边聊。 祝缨道:“新太常来了,你可得小心点儿。” “啥?为着他跟你们郑大理以往的那点儿破事儿?”杨六郎还是口无遮拦的。他倒不怎么怕新太常,他也不是走士人的路子,他走宦官的路子,本来也不指望段琳对他如何青眼相加。他的升降在罗元。 “都知道了呀?” 杨六郎道:“也不能说都知道了,我这不是消息多一点么?我看段太常也没脸把那事儿挂嘴边儿上,他们家总说自己诗礼之家,就这么养小老婆私孩子的?不能说。你们郑大理呢,所性又太大了点儿,把人爹娘气坏了……” 段弘、段琳的爹娘受到惊吓陆续染病身亡,这才是一件大事,爹娘一死,儿孙丁忧。等守完了孝,京官好位子早没了,郑侯出征又回来了。中枢就很有默契地把段家踢走到地方上任职了。那么好的官职,凭什么就非得留给你呢? 祝缨心道:当年如此,现在恐怕也如此。相帮不会帮太多,有好处的时候谁也不会手软了。 口上提醒杨六郎:“新官上任三把火,悠着点儿。” 杨六郎心道:你这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呢。我才不怕呢。 他此时还不知道,遇到一个想干出业绩的上司,底下的人会有多惨。 祝缨对段琳是有防备的,杨六郎没有。一出正月,杨六郎连串门说消息的力气都没有了——段琳开始干活了。 他回京之后先是安家,然后是熟悉情况,再把应酬交际拣起来、太常寺的事务熟悉了。正月一过,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二月他就开始卷起袖子干活了。他有在地方上的经验,做事极有条理。原本的巫太常是个得过且过的主儿,虽然有制度却爱糊。段琳一来,先定权责,再让各人动手,光是统计旧档写种种章程就要了杨六半条命。 杨六郎原本四处撒欢儿,现在天天累得像条老狗。 祝缨冷眼看着,段琳这个太常做得已然不错了,比郑熹也不差多少。段琳又没有针对郑熹,郑熹也不去针对段琳。就在隔壁的两个地方,依旧是老死不相往来。 郑熹现在最想做的,是把祝缨的散官的品阶提到朝散大夫。理所当然地,被政事堂的三位相公有志一同地打了回来。 三人甚至没有将此事上报给皇帝,都说郑熹是胡闹。因为朝散大夫是个从五品下的品阶。所谓“满朝朱紫贵”中的“朱”,是能穿朱衣的品阶。 一个二十岁也没什么背景、没有立下任何大功的小官,郑熹你过份了! 王云鹤特意把郑熹叫了过去,与他一番长谈,告诫郑熹:“不可揠苗助长!我知你惜才爱才之心,然而弱冠之年为朝散,你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功劳?他有什么不得不赏的大功么?勤劳能干?公忠体国?仅凭这两条,谁又不是呢?所有的人都是在熬年资,他怎么能够例外呢?他是定国安邦了,还是救驾有功?抑或是力挽狂澜? 你这些年给他积累的年资已然够多、他升得也够快了!你这样的破格,是将他置于危险的境地。你自己也是培植私人,视朝廷官职为儿戏!一个段琳,能让你如此进退失据吗? 人怎能无私心?但要有个度。” 郑熹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他知道,王云鹤也把他的盘算看出些端倪来,但是王云鹤的话太正了。讨论得声音再大一点,祝缨就得成个靶子了,自己的算盘就更打不响了。且陈峦、施鲲也不同意,可见此事他确实是操之过急了。 更让郑熹不悦的是,祝缨的提升被压了下来。段家另一个人段智又被调进京城了。 段家老夫妻生了五个儿子,段智是老大,段弘是老二,老三段琳就是现在的太常。爱妾死了,父母病了,段弘一个没扛住,也病倒了,比父母稍晚一点,他也死了。段弘死的时候没孩子,段智就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了弟弟。然后一家子一起回家守孝去了。 现在段琳回了京城任太常,第四、第五的两个兄弟还在外任上,大哥段智先回京城了。任的是个从五品的闲差,他正好有了朝散大夫的衔。 郑熹点一点自己手里的人,父亲那些老人不算,他自己攒起来的几乎没有过三十岁的。国家承平,也没什么人能有大功。祝缨参与过大理寺的几件大事,已然算积累了不少功劳的人了!如果祝缨拿不到从五品,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他得带着手里这几号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如何防得住段家人? 郑熹叹了口气,看来,还得回去跟父亲再商议商议,家里的门生故旧他还得继续接手。 —————————— 郑熹没有把宝都押到祝缨一个人身上,在他拿出备用计划的时候,祝缨却出事了。 四月的一天,有御史上本,弹劾祝缨。 祝缨长这么大竟能挨上了御史单本的弹劾,她自己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彼时她正在大理寺内,核着京兆府的案子。京兆府就这几个月斗殴事件频发,斗殴的多了,重伤、打出人命的案子也就多了一点。这样的案子京兆府审完了就得报到大理寺来。祝缨看了看上面的签名,自己认识的几个熟人也都还在京兆府干得好好的,只是顶上面的那个人换了。 她还是照着王云鹤在京兆府时候的旧例办,优先给京兆府的案子复核。大家都还是要在京兆生活的,跟地头蛇处得好点不坏处。 正批着,外面忽然有人跑了进来:“小祝大人!小祝大人!不好了!有、有人弹、弹劾……” 祝缨道:“怎么了?郑大人被弹劾也是常有的,他应付得来。” “不是,是你!” “弹劾我?哎呦,我出息了。” 祝缨的心里,自己是不配挨一个弹劾的。她也不是主政一方的官员,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能弹劾自己什么呢? 她说:“想给我安什么罪名啊?” “谄媚。” “啥?”她连王云鹤都不送重礼,老乡陈相家也没去硬蹭,他谄媚谁了?郑熹?从一开始见到郑熹,就是她从郑熹手里拿钱的!郑熹成亲,她都是坐着吃席的。 没一会儿,左司直也拖着杨六郎过来了。杨六郎这几个月过得很惨,段琳没有针对他,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不学无术只靠宦官的关系当了官的人来说,让他正式做事就够他受的了。 杨六郎一抹汗,道:“我打听过了,也不是我们段太常这边儿干的,是御史。” 左司直道:“这不废话么?”御史当枪,最好使了! 祝缨道:“到底弹劾了我什么?” 左司直问道:“你给郑奕家盖房、送东西、送炭了?” 祝缨的眼睛瞪大了:“这叫谄媚?” 左司直道:“咱们都知道是为人处事周到贴心,可要找事儿的人,就要说你是假公济私,拿着大理寺的账目去讨好咱们郑大人的族亲,这是要把大理寺当成侯府的……库房。” 豁!搁这儿等着她呢? 祝缨道:“那就让他查去。不用管它。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老胡呢?这一份公文得他联署,签完了赶紧给京兆府发过去,他们现在也够忙的。” 杨六郎小心地问:“你不怕呀?” 祝缨道:“怕什么?” 杨六郎缩缩脖子,道:“那我回去了。” 一会儿功夫,大理寺里也有人小声嘀咕。下属给上官家里干事这太正常了,祝缨既然没有克扣了大家去讨好上司那就是大家的好朋友,所有人的情绪都很稳定,也都嫌弃上书的御史没事找事。 更有看守库房的小吏信誓旦旦:“并没有拿咱们的东西补贴那位小郑大人家,我看着的,账都在呢。” 他们就开始怀疑:“一定是有人眼红,怕是对着小祝大人来的。” 更有人说:“哎,听说段太常家的事么?他们家当年可不厚道,将咱们郑大理的姑姑求娶回去,自己却拿娘子的嫁妆养外室私生子……” “那就合上了!这是拿小祝大人来杀鸡儆猴呢!当谁看不出来吗?” 无论如何,弹章一上,还是说的这么个罪名,对祝缨的名声都不是件什么好事。你要是贪赃枉法,还算是有点本事,谄媚上官算什么?就好像到了大牢彼此一说来历,人家犯法都是杀人放火,你犯法是不小心走路犯了夜禁。叫人瞧不起。 等郑熹从朝上下来,整个大理寺已然讨论了有一阵儿了。祝缨没事人一样地将这一天的事实给汇报了,最后对郑熹说:“我要让位避嫌吗?” 郑熹的脸色也不太好,道:“要先自辩。” 所谓自辩,就是要自己写个辩解的奏本,解释清楚对方弹劾你的内容,然后等着审查。因为弹劾的是祝缨管理大理寺期期间的事务,则与之相关的一些事务最好避嫌不要管了。名义上是“谄媚”,背后还有贪墨、挪用公款的意思,把郑熹也给扯进去了。 祝缨道:“好。” 她写奏本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比较的直来直去。写的理由就是,在郑熹家吃饭的时候认识郑奕,那天郑奕家火烧得有点大,老远就看到了,看到了就去表示慰问了。 奏本一交,她就向郑熹要假回家休息。郑熹道:“怎么谁说你两句,你就要回家去?正事还干不干了?老实干事去!” 他也气上了。段琳回来才几天呢?这就有人拿“他的”大理寺开刀了?他一面也上本,要求御史拿出证据,一面安排人给段家人找麻烦。他觉得自己被下了面子,跟祝缨说得好好的,要给她升职,职没升,弹劾先挨上了,还跟郑奕有关。明眼一看这是一箭双雕,一是把祝缨给干掉,再是把郑家给拖下水。可恨竟不敢直接冲着他来。 手下被针对了,上司是极没面子的。 祝缨的情绪却是相当的稳定,骂,她挨得多了,只是“谄媚”?那也不算什么,她也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她真正谄媚的时候别人是没见过呢,神棍混饭吃的时候,什么好话没说过? 她照旧处理着各种公文,又复核各地的案件。男监里一个梅狱卒的母亲病逝,她还给批了假、批了大理寺的丧葬补贴。 大理寺的人见她这样,又看郑熹也替下属出头,都觉得安心。哪知这份安心没有两天,段智又上表,请求查一查大理寺的账目。理由十分的正当,既然是坦坦荡荡,那就查一查,这样也好洗去嫌疑,给祝缨正名。 郑熹的脸当时就拉了下来。他不怕查账,祝缨自己就会做账,他还有个邵书新给参谋,大理寺自己养的吏员里也有专职的账房,他们都不是吃素的。但是段智这个老东西一开口就想要查大理寺的账,他以为他是谁? 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 堂堂大理寺,怎么能够随便一个人、因为一车炭就查它所有的账呢? 但是如果不让查,就仿佛又是“做贼心虚”了。 郑熹便当朝质问起来:“可有证据?总不能先安罪名再去生造证据吧?” 当时上奏的御史竟是个耿直的年轻人,官职虽低,到了朝上却丝毫不惧,道:“是郑衍亲口说的!某日某地与某某、某某某同饮,席间又有歌姬若干……” 郑熹也没料到会问出这样一个结果来:“郑衍?” “正是!” ———————————————— 郑衍是郑奕的亲哥哥。郑奕家还没有分家,他们家兄弟四个都跟父母住,郑衍已然婚育,虽是长子却是比较平庸的一个人。 年前大火,郑奕家损失不太大,但房子不能就这么破损着,除了被烧没了的地方,住得久了的府邸有些房子旧了、小了、样式不新了,就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翻盖一下。家里人口繁衍也比自家才住进来的时候多了,还得重新设计、加盖。 家里重新动工程,郑奕起了很大的作用。祝缨给他介绍了极实干的傅龙,又有几乎全套的匠人,连材料商人都是熟门熟路的。商人们跟祝缨那儿赚得少,在郑奕这儿赚得就多。不过有祝缨夹在中间,他们也没有很坑郑奕。郑奕跟亲戚朋友家的工程一比,工也实在、料也实在,在家里夸祝缨是个实在人。 家里有弟弟忙,郑衍就轻松了。他倒是看得开,也不觉得弟弟抢了自己的风头、自己受到了冒犯,他跟朋友喝酒时还夸他弟。夸弟弟就顺口说到了祝缨。男人喝了酒再吹牛就没有边儿了,明明是帮忙介绍,就能说“派了人来给我弟使”“当天就拉了材料来”“是送的”。 朋友取笑时,郑衍还要力证自己所言非虚:“他本就是大理寺的人,是我家七郎的手下,现管着大理寺的庶务……” 有理有据,逻辑自洽,且非常非常地符合现在的人情世故,各处哪儿没点这种事情呢? 不合传到了一个年轻的御史的耳朵里。这位御史根本就不是段家的人,人家只是见不得这么嚣张大胆的损公肥私的事情! 祝缨是大理寺的官员,事情是郑衍一张破嘴说出来的,御史只是履行职责。段智落井下石怎么了?不这么干才奇怪呢! 政事堂也不袒护,大理寺要避嫌,皇帝道:“着御史台查明。” 好在祝缨还不是“犯官”,只是个嫌犯,不用收押抄家拿证据。她与胡琏办好交割,结结实实给放了个假,归期,待定。 回到家里,张仙姑、祝大、花姐都一脸的焦急,杜大姐已然哭了一回。曹昌对他们说:“经手这么多的事情,也没见从大理寺里朝家拿什么东西,怎么就、怎么就……” 张仙姑、祝大开始骂御史,花姐心里把段家祖宗八代都骂了。 只有祝缨很淡定地说:“不用干活还有钱拿,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祝大问道:“你不找郑大理说说?这不是替他干事么?” 祝缨道:“这里头有他什么事儿?我也没替他干什么事儿。没事的,杜大姐,今晚咱们吃什么?” 张仙姑焦虑地问:“王京兆,不,王丞相一向不是很看重你的吗?咱们去找找他?” 祝缨道:“都说了,没事儿的。您是想王丞相给我做保?还是要他循私干预?我又没干什么违法的事儿,让他们查一查,去去疑,也挺好的。以后别想再拿这个事儿来说我。吃饭!” 家里旁人都没心情吃,祝缨好好吃了一餐饭,又去了书斋二楼,去着初夏的小凉风读起书来。灯才点上,罩上罩子,书才翻了两页,门就被拍响了——有人来看她了。 郑熹派了甘泽过来传话:“只管安心在家里住着!” 温岳、郑奕是亲自来的,他们都不曾想到,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帮忙,竟会因为郑衍一张破嘴被个御史拿住了把柄。二楼的凉风也没让郑奕的火气稍减几分,他骂道:“该死的段智!”又为自己的哥哥向祝缨道歉。祝缨道:“你何必这样?就算没有这个事,还有旁的事儿。他们打定主意要借题发挥的,你再小心也没用。” 温岳道:“你打算怎么办?” 祝缨想了一下道:“趁有功夫再学点东西呗。我这几年可难得有闲暇呢。都别太懊丧了。来,笑一个。” 温岳和郑奕都哭笑不得:“你还笑得出来?” 祝缨道:“查账的事儿,只管叫他们查!” 温岳道:“七郎怎么会叫他们乱翻大理寺?” 郑奕道:“我和傅龙、匠人那里都有账呢。” 祝缨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是的。让他们查。”她回头看了一眼甘泽,她们仨说话,甘泽虽然也跟了上来,却很守着一个仆人的职责,并不插言。祝缨对甘泽道:“告诉郑大人,查下去。” 甘泽这才问道:“要七郎查什么?” 祝缨笑道:“问问郑大人,还记不记得我向他要过的那份名单。” “好。” 温岳和郑奕道:“早有准备?” 祝缨道:“要对付人,不外那么几招,挑拨离间、杀鸡儆猴、剪除羽翼、借力打力、直指魁首……对付你们,还要顾忌你们的上司,我就不一样了。”她上司还是郑熹。她不能不早做准备。 温岳道:“那也当心着些,有事儿只管招呼我们。” 郑奕也说:“这件事我记住了。” 祝缨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呢。我劝你们都不要马上动手,郑大人是身在其位,不得不回应,御史不好说,一个段智,我应付他就够啦,你们再多看他一眼都算抬举他了。正菜还没上,你吃果盘儿把自己撑饱了,不是叫正菜笑话么?” 三人都笑了起来。 祝缨把他们送了出去。 门才关上,又有万年县柳令等人派人下了帖子来问候,祝缨都说:“上覆你家大人,有劳挂怀,还应付得来。过两天请他们喝酒。” 到了宵禁之后,祝宅才安静了下来。祝缨准备睡觉的时候,祝大、张仙姑、花姐又一起过来了。祝缨坐在竹塌上,说:“我终于可以睡一回懒觉了,不用天不亮就起来应卯,不好么?” 张仙姑道:“那咱们干些什么呢?” 祝缨道:“照常过日子。俸米不是都领完了么?钱也照发。不干活还有钱,挺好的。放心,哪怕我有事儿,郑大人也不能在这时候不管我。不过这些日子要谨慎些,别跟外人再自夸了。” 说到这个,张仙姑先骂祝大:“你灌了黄汤也好在外面吹嘘孩子!” 祝大道:“我哪敢瞎吹啊?!!!”他又骂郑衍,得了好处不知道闭嘴,“以后不再帮他们了!净惹一身骚了。” 祝缨知道,祝大喝了酒也会吹个小牛,什么孩子当了官儿了有事儿来找我啊,孩子衙门又发好东西了,之类的。 如果这一回弹劾能让他再谨慎一点,倒也不算坏事。 祝缨从此就在家里读书,偶尔也出门闲逛,地点是京城的任何一处地方。甚至被长安县令邀去帮忙看了一回流氓殴斗的现场,找到了一个嫌疑人。 在花街不远处,她还被小黑丫头拦了下来。这丫头眼神怯怯的,问:“祝大人,他们查你的账,那你的钱……” 祝缨道:“我的钱禁得住查。告诉你家娘子,我的钱怎么花自己有数,她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哎!”小黑丫头高兴了,“那娘子不用变卖房子了。” 祝缨一怔,这孩子已经跑远了。祝缨摇摇头,再往回走,遇到个卖乐器的老头儿跌倒在路边,这种事情在京城是经常发生的。祝缨想了一下,掏了点钱,跟他买了根箫管又拿了支竹笛,这两种乐器她都是入了门的,刚好拿回家玩。 又跑到坊里小食肆那里看人家做饭,想跟后厨学两手——家里其他人做饭实在不怎么好吃。她吃得下,但既然自己能做就没必要非得吃那种手艺了。 一个官员,哪怕被弹劾了也不该这么闹。花姐指挥着张仙姑和祝大把她给揪回了家里。 —————————— 祝缨的日子过得多姿多彩,大理寺众人却天天指着隔壁太常寺骂。太常寺卿路过门口他们都要在背后吐口痰。 外面再说“大管事”、再戏谑,大理寺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落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一般人就算有这个心,也办不到她那么的周到。一有不便,他们就想祝缨,一想祝缨就骂段琳。 段琳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事儿真不是他安排的!他要安排也不在现在,他儿子才考试,这个时候闹事儿不是给儿子添乱么?怎么也得段婴功成名就了再弄! 可是郑熹已然认定了是他们家干的了。因为段智下场了。段家几个兄弟里,老三段琳最出挑,最平庸的是老大。他是老大,该是家中主心骨,但是家人总不听他的,这让段智非常的痛苦。他总以大哥的身份自傲,不喜欢听段琳的道理。 在段智看来,父母、二弟就是郑熹这个小王八蛋害的,怎么报复也不为过。段智的官运并不很好,守孝三年出来,扔到了外任上。地方不肥,他的本领也一般,并不如三弟段琳这样能做得好,名声还上达天听。他能回京城,还是因为三弟回来了,皇帝想起来还有一个他,晚了一些时候才勉强给他调回来的。 段琳这头跟郑熹扛着,家里还要承受长兄的压力,看到他,郑奕都不好意思再多怪他哥郑衍了。 因为祝缨给郑熹带了话,郑熹没有非常的用力阻拦,使得御史台可以将“能查”的账目略翻了一翻。 要查账就要暂时封一部分账目,大理寺上下骂得更厉害了。这回就算胡琏有祝缨的本事,也得耽误了大家伙儿的料钱。 他带头骂段琳。 郑奕也没有消停,愤怒地堵着上奏的御史:“难道我是个只会打秋风的穷酸?!”他将匠人等都送到御史台,让匠人们跟御史台说,跟他们结账的是郑奕,不是祝缨。 郑氏公府也愤怒了,公府上表:“难道我什么都没干,只看着自家兄弟忍饥挨饿受别人的接济?这哪里是弹劾祝缨,这分明是弹劾我不友爱兄弟!” 段智不顾弟弟的反对,又亲自要弹劾祝缨“侵夺民田。” 皇帝被他们闹得一个头两个大。 最要命的还在后面——查往来商人的账目时,却牵扯到了段氏的姻亲。 祝缨有没有收商人的钱是不知道,但是段智的亲家是真的勒索了商户。而佃户田某供称,是因为某个贵人威胁要他们投效,这个贵人对佃户极其苛刻,他们不得已自己先找了个靠山。“某贵人”,不幸又是段琳的大舅子,也是向皇帝举荐段琳是个能干的官员,应该调进京的人。 皇帝只是觉得烦,上奏的御史就是难堪了。他确实不是受了段琳的指使,但是却有人说他是段琳的走狗,真是进退两难。他的同僚姜植则是查了出来,自祝缨掌管大理寺之后,大理寺的产业、收益是变多了的,你说他损公肥私恐怕是不妥的。不好说她干出这么个成果还是无能、还能干得更好吧?御史也得讲道理。 现在轮到郑熹一方要求彻查段智、段琳了。 郑熹的亲娘也在此时进宫哭诉:“他们要查我们孩子,箱底都翻开了,一丝脸面没给我们留!他们凭什么?!!!现在证明我们孩子清清白白,他们脏得要命!就要不查了?凭什么?!!!” 皇帝便把此案交给政事堂:“速办。” 政事堂里,一个施鲲是不想跟任何一方扯上关系的,王云鹤厌恶双方的争斗,尤其是讨厌段智一方。祝缨会不会干点擦着边儿的事儿,王云鹤心知肚明,但是有这个能力,又在那个位置上,还能干许多的实事,就得把上峰给伺候好了。不伺候好上峰,没机会干实事就得滚蛋了,她能怎么办呢?王云鹤认为祝缨是合格的。 陈峦也有偏心,他也不喜欢段家,嫌他们蠢。才回来就报复,是怕别人不知道吗? 想查是吧? 王、陈都说,那就查吧。施鲲道:“他们这是掉进圈套里了,且他们才上京不久,恐也犯不了什么案子。” 陈峦笑道:“那不正好?意思意思抹过去得了。” 王云鹤道:“侵占民田、勒索商户是必要查明的!”他曾是京兆尹啊!他治下的京兆…… 最终查出来,段氏进京时间实在太短,让他干都干不出太多的非法事件。只令段氏吐这些日子“收留”的良田良民,着京兆府妥善安置。又令将勒索商户的钱财奉还。他们的姻亲反而倒了霉,一个罢了官、一个降了职,都贬出京去了。 —————————————— 然而事情却还没有完,高阳郡王护外甥,带人把段家货栈的围墙也拆了,房顶都掀了,叫人看着里面的珍货,问:“这是什么?” 京兆府的地面上,可再没有一个王云鹤会管这种事了。 祝缨以一种“能员干吏”的姿态重新回到了大理寺,从还没进皇城开始就受到了热闹的围观。御史台查账查不出犯法来不算什么,查出来一个人这么能干就很少见了,她还年轻!这让许多主官都心生羡慕。 大理寺的官吏们在她离开的这两个月里,没停了给她宣扬。只要哪一天日子不顺了,就想起来都是姓段的害的,就想起来祝缨在的时候的美好时光。你不知道一个人,能在大理寺丞这个芝麻上官的位置上玩出多少花活来。 她还是以前那个样子,见人三分笑,跟熟人打趣开玩笑。她甚至说:“御史不就是干这个的吗?我要犯了错,先参了我,我警醒了、改了,免得以后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这是帮我呢。” 可真是太会说话了! 祝缨说笑着,重回了大理寺。胡琏还同上次一样,将账一交:“你来你来你来!哎,该给咱们发冰了。”京城小官可不能得到足够的冰,全家能吃两口就不错了。祝缨倒能给大家多弄一点。 祝缨道:“好。容我先写个奏本,得先谢个罪才好。” 他们都说:“正事要紧正事要紧,不急不急。” “这么热的天儿,怎么能不急呢?”祝缨笑道。 奏本她都写好了,在送奏本之前,她得先把大理寺的庶务再理一下,万一有什么需要请示的,顺手就给办了。等到了郑熹下朝回来,她先给郑熹汇报了。一旁冷云笑道:“可算回来了!还谢什么罪呀?又不是你错了。” 祝缨没事,他也与有荣焉。如果祝缨只给郑熹弄好处,还连着郑奕都得了许多好处,他心里也是会不痛快的。既然查明了郑奕没有得到额外的好处,他心里也就舒坦了。 郑熹道:“别听他的,写诚恳一点。” 祝缨道:“写完了。” “拿来我看。” 祝缨写得很诚恳,先是写自己一个官职低微的人不该耽误皇帝、朝廷处理真正军国大事的时间,是自己不好。再写自己一个年轻人,经验不足,被人弹劾了就是自己做事不周到。然后写自己会引以为戒,瓜田李下的不好,建议朝廷下令,所有的官员都甭跟上官的亲戚来往。 郑熹骂了一句:“胡说八道,别又淘气了。” 拿笔把这一段给抹了,裴清问:“怎么了?”伸头一看也乐了,对祝缨道:“你又不是七郎,怎么能这么跟陛下说话?” 祝缨道:“跟陛下说实话么……” 郑熹让她重新写,祝缨就把最后一段改为引以为戒,关心熟人也要有个尺度,慰问即可,别管别人家的闲事了。 裴清读着这最后一段,竟读出了一丝凄凉之感,暗骂段琳不是个东西。 段琳此时是无法辩驳了的,更让人生气的是,段婴今春考取了进士科,可惜受了这件案子的影响,几位主考没有将他取作头名,而是给了一个中间的位置。 段琳告诫儿子:“经此一事足证郑熹心思缜密,凡事不要轻举妄动。唉,凡自己做过的事,都不要拿来说他,免得又被牵扯出来。” 此时他不知道他家的姻亲是祝缨为了自保给安排钩上的,却依然对祝缨产生了一丝兴趣:这么能干,郑熹又保着?那可有意思了。 —————————— 祝缨料到段琳有可能注意到她,不过她也不在意,跟着郑熹干,就得有被郑熹的敌人盯上的觉悟。 这天,她拿一些公文去政事堂请王云鹤批示。 在政事堂外面,遇到了一个目光十分不善的红衣老头儿。祝缨按照礼仪让在路边等他过去,不想这货停在了自己的面前,问:“你就是祝缨?” “正是下官,不知您是?” “哼!”来人轻蔑地将她打量一番,继而拂袖而去,“黄口小儿,不过如此!” 祝缨等他走了过去,才抓着一个政事堂行走的书吏问:“刚才那个是谁?” “段智段大夫。” “豁!呵呵!”祝缨笑了,真是要谢谢段大夫了。 她抱着公文先去请示,施鲲意思意思地说了两句以示安慰了。陈峦多说了一句给这个小老乡,道:“宠辱不惊,方是我辈本色。” “是。” 王云鹤将公文先批了,才说:“做官为政,遇到一些事情是难免的。不要因为一时之事,就失了为国为民之心,从此颓丧又或者堕落。君子也要炼心。” “是。” 祝缨嘴上答得好好的,当天回到家里就干了非常“一惊一乍”的事。 她剪了点马尾毛,又翻出点胶,动手做了一副假须。 次日起来吃完饭后,骑上马往皇城去。快到皇城了,掏出假须来往脸上一粘。这假须她没有认真做,做工相当粗糙,是“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的水平。看的人都笑了,温岳道:“你这是干什么?” 祝缨道:“听话啊。不听话又要被参了。昨天,段智大夫说我黄口小儿,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我给他现粘一个,免得他看我不顺眼再参人。” 温岳忍着笑,道:“快拿下来,快拿下来!这里人来人往,你又想被参了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qg789.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biquzw789.org)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第119章 刺客 被参就被参。 祝缨现在是一点也不怕因为这个事被参的,她等一个人骂她黄口小儿乳臭未干等很久了。她能做许多事,但是蓄须着实是强她所难了。有这么个由头,她就能接着借题发挥了。 她贴着那个滑稽的假须,一路招摇着进了大理寺又引起了哄动,大家笑着围着她说话,最后把假须扯了下来,又都笑。祝缨把假须抢了回去,说:“都别闹,我还有用呢!” 左司直道:“你真是……别人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你这算什么?自己惹事不怕事大?” 祝缨笑道:“左兄差矣!” 完了,都开始不好好说话开始拽文了! 左司直道:“好容易事情过去了,你就消停一下吧。”他拉过祝缨,低声劝她:“你一个从六品,硬跟人家一个从五品过去,那边——”他指了指隔壁太常寺的方向,“也不是善茬儿啊。有事儿,你往后缩一缩,咱们郑大理是不会不管的。你之前做得已经够好的了,以后的事不是你能管得了的了。” 祝缨心道,谁要管了?我这是为了我自己。 她说:“怎么也要狠狠地咬上一口,叫它知道疼!以后不敢轻易对我动手。狗急了可不止会跳墙,还会咬呢!” “哪有这么说自己的?叫人听了像什么话?还要不要点名声了?”左司直说。 祝缨自嘲地笑笑:“事到如今,还想要个清流里的好名声?我谄媚,我还爱财、琐碎,然后呢?说我好的,也不过是说我用着顺手罢了。啧!” 左司直不说话了。他也不是什么清流读书人出身,祝缨进大理的时候他也才是个评事,可见连个大靠山也是没有的。祝缨这话着实触动了他的肚肠,他拍拍祝缨的肩膀说:“以后都会好的,你是有本事的人,与我们这样混日子的不一样。” 祝缨道:“谁又比谁高贵了呢?” 她就立意要拿段智作个筏子来生事。 郑熹下朝回来,就见她又粘上了假须,一个没忍住笑了一声,才怒道:“你那是个什么样子?!!!”冷云乐了:“还怪逗的。” 郑熹马上喝止了冷云:“不要胡说!”指着祝缨,“你把那个玩艺儿给我扯下来!跟我过来!” 祝缨和冷云对着扮了个鬼脸儿,祝缨跟郑熹进了屋里。郑熹道:“门关上。” 祝缨一把门关上,郑熹就开始拍桌子:“你要干什么?想进滑稽列传啊?!” 祝缨把那假须一扯,往郑熹桌上一扔,道:“如今已然是个笑话了,我可咽不下这口气。谁进滑稽列传还不一定呢。” “你长本事了是吧?” 祝缨冷笑一声:“我本事也没长,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过看一看段智也不过如此嘛。大人,您打算让谁跟他一般见识去?还是打算自己去与他一般见识?” “这个不用你管。” 祝缨认真地说:“大人,您出手弄他,那是抬举他。还是让我来抬举抬举他吧。别人不成,他们要么资历够、要么出身够,我呢,什么都没有,正合适羞辱他。” “胡说!” 祝缨是立意要跟段智对上一局的,她说:“段智这个人本事不大,好歹是个从五品,伤不了人也恶心人,让我先揭一揭他的皮也没什么不好。” “他?他已然是个活死人了,你却有大好前程。”郑熹说。 祝缨道:“您几位都不适宜再出面了,这个事儿也不能叫他轻易就逃脱了。我保证,不再拿这假须干滑稽事儿,但一定要下他的脸皮。” “嗯?” “人家都开了盅了,咱得回应呀。要不怎么着?我退后,您再另寻别人出招?跟十三郎有点干系,府上出面说得过去。跟我有干系的,您再动用别的人手,那不就叫人试出您的深浅了么?不如我来试试他们的深浅,怎么样?” 郑熹想了一下,道:“也好。不要太过份。” 祝缨道:“嗯,我就对他一个人。绝不提他兄弟侄子。” 提到“兄弟侄子”,郑熹就一声冷笑,段婴算是给段智这一回给坑到了,段智一闹,无论主考官多么欣赏段婴,都不能太抬举他了。又有点庆幸,段婴没有祝缨这么难缠。郑熹私下说段婴,也没少说他“黄口小儿”“乳臭未干”之类,这是骂年轻人的起手式,偏偏祝缨不接受。 祝缨得了郑熹的首肯,回头再给政事堂呈送公文的时候,就公然把这假须往公文上一粘,道:“这一本应该就能过了吧。” 知道的人都震惊了! 胡琏直言:“你是被气疯了吗?干出这等事来?” 祝缨捧着公文道:“那可说不准。” ———————————— 她又抱着这一叠公文去政事堂交差,路上竟有一些人围观她。有人低声说:“这不挺白净一个年轻人么?哪里来的滑稽样子?” 祝缨今早在皇城门口闹的那一出不少人围观、知悉了,不过她不是个要上朝站班的官员,因为品级不够所以殿上纠察百官仪态的御史没见着这一幕。旁的看着的人掂量了一下,都想看一看再决定写不写新的弹章。 祝缨也就从容地在许多人偷窥的视线之下到了政事堂外面。 然后就又见到了段智。 段智是个闲官,陪着上了一回朝,也没再有什么别的议题好提——他正在被御史追着打。王云鹤对在京兆地面上鱼肉百姓的人十分反感,这里面还有段智的姻亲,段智本人也接收了不少“投效”,触及了王云鹤最在意的点。 名目正义,又能让王云鹤高兴,自有不少官员愿意踩上一脚。 难得今天没人提这个事了,段智心道:三弟还要我谨慎,有什么好谨慎的?谁不干这些事呢?就是一些想讨好王丞相的小官儿发昏罢了。 散了朝,他想找个借口就回家休息了——反正他也没什么事儿。哪知一出大殿,没走多远就有人看着他笑。没出皇城他就知道了今天早上祝缨干了什么,祝缨跟温岳说话的时候没有特意的压低声音,该听到的都听到了。 段智直到此时才觉得那些目光十分异样! 自幼的处境使然,他是个不聪明但很敏感的老人,当即就要去找祝缨算账!那边段琳也听到了消息,赶紧过来拦他。段智一见三弟,本来只有三分的薄怒不由自主变成了五分,扬言道:“这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竟敢折辱大臣吗?区区刀笔小吏……” 段琳想打他的心都有了! 段智自己坐实了自己确实对祝缨有意见的。 段琳问道:“你、你怎么真说过这话吗?” 段智道:“难道我说错了吗?不用你管,我自料理此事!”说完,抽身就走。 段琳没有劝住段智,反而让更生气了。段智想起来了,他确实说过,而且是在政事堂外,他决定亲自骂祝缨一顿。此时祝缨正离开大理寺去政事堂,段智远远看到了,从另一路也往政事堂去。 段琳只好在后面追赶。 祝缨看到政事堂外的段智就觉得好笑,她都不知道段智会是这么的配合的。这一下,三位丞相想不知道都不行了。以他们之精明,必然能够知道来龙去脉——昨天段智先撩的架。 祝缨还是捧着公文,往路边让一让,请段智、段琳先过。 段智就是来堵她的,怎么会走?他往祝缨面前一站,道:“就是你……”段琳顾不得其他,赶紧上来拽住了段智,对祝缨说:“没事了。”又招呼人把段智拽走。段智就不走!段琳让人:“架走,快点!” 祝缨看着这老兄弟俩在她面前演一出兄不友弟不恭,捧着公文是一言不发。 政事堂的人趴在柱子后面围观,也有老成的人进去请丞相。 王云鹤出来喝一声:“这是做什么?有失体统!散了!”他先斥了围观者,再说段琳、段智两兄弟:“这里是政事堂,议政之所,不是你们家,兄弟之间有什么不和,回家说去。” 他一板起脸来,段智也不敢再造次了,段琳赶紧谢罪,王云鹤叹了口气:“事情已经够多的了。要约束好家人,不要再触犯国法、残害百姓了。” 这话说得很重,段琳却不敢顶嘴,他心里一记郑氏一笔,二恼哥哥愚蠢,捎带着把祝缨也给记了一笔。向王云鹤一揖,拖着段智走了。 王云鹤站在台阶上往下看,对祝缨道:“你呢?” 祝缨道:“有些公文。” “进来。”王云鹤依旧没开脸,祝缨这货今天早上干的好事他已经知道了。 祝缨送来的公文,内容上依然是毫无瑕疵,然而她在公文上粘了个假须!王云鹤生气了,用力一合公文:“这是在做什么?!” 施鲲伸头看了一眼,先是一笑,继而也板着脸说:“胡闹!儿戏之物岂可加于朝廷公文之上?” 陈峦也好奇地踱过来看了一眼,皱眉,旋即生疑:这不像是祝缨会干的事儿。是气疯了,还是别有所图? 祝缨低声道:“不想被那条臭舌头左右罢了。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两个傻孩子,大家都不爱跟他们玩儿。一个就任凭别人说他傻,也不知道回嘴,见人就躲,他们在别处受了气就要来找这傻子的麻烦。 另一个偏要跟人一块儿玩儿。他们就说,你胆小。他说,我不胆小。他们让他证明。他问怎么证明。于是他在他们的戏弄下,爬上房顶往下跳、偷自家种的豆子,以至于饮下便溺之物……” 啪!王云鹤一掌拍在案上。 祝缨道:“还没说完呢。有一天冬天,听说他下河冻死了。这傻子谁爱当谁当。谁说我胆小,我都说,是啊是啊,然后吓他一下,看他胆子有多大。我看他也挺爱一惊一乍的。” 陈峦笑道:“淘气。”然后又踱步走开了。 施鲲叹息一声:“唉,何必多事?” “不敢狡辩,我心中有怒气。”祝缨老实地说,“好好地干着活儿,让我回家歇俩月。俩月回来,积了一堆的公务,着急上火的,可遭不住再来一回了。还是硬一点好,下回他们就找软柿子捏去了,我也清闲。相公,快给我把公文批了吧?” 施鲲居然听笑了,指着王云鹤道:“找他。哎呀,你就板着脸了,没听年轻人说么?早点干完早得清闲。” 王云鹤对祝缨道:“你还要干什么?” 祝缨上前把假须摘了下来塞进袖子里:“不干了。” 王云鹤这才低头看公文,施、陈二人也各忙各的去了,都觉得段智这回惹错了人。王云鹤批着公文,问道:“京兆府的案子怎么变多了?” 祝缨道:“事情就那么多,不在开头摁住了,就在后面费劲。” 王云鹤边看边摇头,道:“这可真是……” 祝缨站在他的案边,低声道:“也许,主父偃说不能五鼎食便要五鼎烹的时候,并不是奔着被烹去的。他只是不想跟剩饭杂草米糠一道进大锅煮,再倒进猪食槽里。” 王云鹤的笔顿了一下,在公文上落了一个墨点,又很快恢复了常态。 —————————————— 祝缨粘了副假须,也就带了小半个时辰,却给段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御史没有认真地弹劾祝缨,御史台仿佛没听过这件事情一样,个个装聋作哑。 其次,他又被他的弟弟段琳给说了一顿。 当天晚上,段琳就又到了段智家里,苦口婆心对段智说:“且不论郑氏之残暴阴险,必不会袖手旁观。就说这个小儿也是个狡诈之辈。以郑熹之城府,能够让他放心交付大理寺一应庶务,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世人都被那小子的谄媚相给蒙蔽了。大哥,我自有安排,你稍安勿躁。” 段智就听不得弟弟训他,有道理的就罢了,这个黄口小儿,哪有什么“不简单”的样子?他嘲讽地说:“他在气人这一项上确实不简单!” 段琳又请段智冷静:“知道他在气人,又何必与他一般见识?大哥,还请沉住气。” “这是说我不稳重了?” “我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一次,御史弹劾他,咱们且看热闹就是。大哥出来请旨彻查,是自己将事情揽了上来。弄得他们把咱们给钩上了,得不偿失。” 说到这个段智就不服气了:“我打他条狗怎么了?郑熹不也是这么干的么?” 段琳脸色一变:“大哥!当年郑熹杀的是奴婢!祝缨是朝廷命官!” 段智心中一突:“我没……”他只是打个比方,没想!等一下!弟弟这话倒提醒他了。段智心中有了主意。他说:“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已经动手了了,就不能不啃下这块骨头。否则这一口气泄了,别人怎么看咱们家?那群见风使舵的家伙不帮着郑熹对付咱们才怪!” “大哥!” 段智笑道:“我知道我知道,朝廷命官!” 段琳心道,你知道这一条就好。这大哥是劝不好了,只要大哥不犯大错,还是不要再继续刺激他了。段琳没有埋怨哥哥一闹把他儿子一个头名弄没了,而是很礼

相关推荐: 御用兵王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狂野总统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大唐绿帽王   归宿(H)   媚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