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海棠小说> 赠礼_高h > 第92章

第92章

喜金道:“对!艺甘家能过得这样好,前面那条路为他挡了好些事。” 祝缨道:“我知道啦,天已经黑了,咱们还是住下吧。你们要是没有心情吃烤肉,咱们聊聊天儿也行,还有好些事情没谈妥呢。” 她指着苏、郎二人,说:“我与你们,一个认识了快十年,一个也打了几个月的交道,还算熟悉。我与他们几位不过才见了几天,许多事情还没说明白,把话说透,咱们接下来才好相处。能定下来的就定下来,以后再无怨尤,要是不能想法一致,也是好聚好散,互不打扰、互不埋怨。” 路果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你不是答应了的吗?是要反悔吗?” 祝缨摇摇头:“并不反悔。小妹受敕封要缴粮和布,并不是说说而已。”又对喜金说,郎锟铻也是这样的。她又说了他们要缴纳的数目。 山雀岳父道:“我们都出得起!” 祝缨道:“听我说完。索宁洞主虽然言语无礼,但是说中了一件事儿。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好人,我要是猛地将你们都拉入了朝廷,你们只知道‘山外的人不好’,却不明白有哪些不好,不知道如何防范。我做得越好,就越是在坑害你们。就像父母只告诉孩子,出了寨子有危险,却不告诉他是什么样的危险,是虎豹豺狼还是暴雨大风。你们需要时间,稍稍了解一下朝廷,知道怎么与朝廷打交道。至少得会一点儿官话、会写字。” “哼!那小子!”苏鸣鸾厌恶地皱眉。 祝缨道:“他的族人生活在这里,你们想要围剿也很为难,大家还要做邻居,还要好好过活。只你们不打了、不互相猎取人牲了,他要还那么干,大家也都不得安宁。不能不带他。他这个人还挺有趣的。” 多可爱的人呀,与当初说她“黄口小儿”的段智一样的可爱。 索宁洞主说“来抢占我们的地方”,话虽不中听,描述的事实还真有点靠谱。祝缨确实是打算在山里给自己弄个窝。 还没扎下根的时候,让山中各族误会她要干什么抄人家老巢的勾当进而同仇敌忾排挤她就不好了。 真要多谢那个可爱的年轻人,他对于她“假意对人好再害人”的怀疑,正给了她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你怀疑我有诈,我就到你们的眼皮子底下住着。你还记得之前先辈被人烧死的事儿,还有戒心,好,我住过来,你看着我是什么样的人。 有了个开始,接下来就好办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索宁洞主虽有道破她算盘的一面,但也是帮了她。祝缨看索宁洞主,就觉得他十分的可爱了。 为了防止引起“抢地盘”的不好联想,即便已经对自己将来要划定的势力范围有了初步的想法,她还是克制住了,现在就只要一片营地、一片能住的地方、一个能展示自己的地方。还不是住“边境”,而是深入腹地。 她笑眯眯地说:“怎么样?” 山雀岳父等三人听她说得诚恳,思考一下,都说:“我们让小妹/宝刀,先帮我们写嘛!”都想先要个敕封。 祝缨道:“还有榷场、道路、规划、界碑,这些商量完了还要上表朝廷,来回办下来还得几个月,就要到明年去了。” “几个月就几个月!”路果抢先说。 喜金道:“明年能办下来也行。” 他们生活在山里,到隔壁寨子串个门都要走好几天,对时间的感觉比山外还要随意一些。 祝缨道:“也好,那你们是亲自到府衙来接着谈,还是派信得过的人呢?奏本也是要写的。” 路果与喜金也不会写字,都说:“我们带人去。”他们都想跟外甥家借人,山雀岳父自然也不能放过郎锟铻。 祝缨道:“好。对了,再借几个人给我用。” 苏鸣鸾问道:“义父要什么样的人?” “盖房子的。我等秋收后再过来不能再住帐篷吧?岂不要冻坏了?” 那边竹楼正在打地基。祝缨对建房子颇有心得,先在艺甘家附近建个竹楼,她以后过来就住这儿。 —————————— 祝缨在营地住了两晚,第二天也不急着走。她请艺甘洞主到她的营里来吃饭,将自己才打下地基的房子托给艺甘洞主帮忙看房子。 艺甘洞主惊讶地问道:“知府真的还要再回来吗?” 祝缨点点头,真得不能再真了。她说:“我还会带农夫和种子来。” 艺甘洞主很关切地问:“做什么?” 祝缨道:“山里山外气候小有不同,试着种一下粮食。一旦种成,会教给大家的。” 郎锟铻道:“当真?” “当然。” 郎锟铻道:“我的寨子周围有很多山,只管来。” 山雀岳父道:“你年轻人,有许多事,我就不一样了,我老头子很闲。大人,到我那里吧。” 祝缨道:“你们那里都是有主的地方,我不占用。你们的山,能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呢。” 他们都竖起耳朵来,祝缨又微笑着不多讲了。 住了两晚,祝缨托了几家人帮她看房子、帮她守地基,自己带着人取道喜金家回到了府衙。这比她计划中的二十天多用了两天,回到府衙的时候秋收已经完成了,各县都在晒谷子、入仓,衙门也忙碌了起来——要收税了。 今年郎锟铻与苏鸣鸾都得缴税,他们也很自然地要将税交到祝缨手上。分手的时候,苏鸣鸾道:“我家的稻谷也收了,要晚几天才能晒好,布是已经有的。请义父等我几天。” 祝缨问道:“这两年种的宿麦你那里产量如何?土地肥力还能撑得住么?” “一直在积肥,深耕。陡坡不种庄稼,只在坪上种。” 祝缨点了点头。郎锟铻今年也要缴粮,祝缨道:“我拨种子给你。” 郎锟铻喜道:“好!” 路果与喜金也面露渴望之色,祝缨道:“他们会了,你们不也就要会了吗?”路果就指定苏灯,要他跟自己去府城,喜金也让郎锟铻传信。郎锟铻有些尴尬,狼兄是会说山下的话,但不会写,写得最好的是仇文。他含糊了一下,心道:得让人下山学写字了,要快! 祝缨带着路果等人回到了府城,府城凡见到她的人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大人回来了!” 祝缨先将路果与喜金安排到了馆驿里住着,让苏灯、仇文也住到馆驿里,她叮嘱仇文:“喜金家就交给你了。” 仇文忙说:“是。” 祝缨再回府衙,先是听取自己出行期间的事务报告,又让项乐去通知项大郎、项安来一趟。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里,章炯也没闲着,不管是督促秋收还是准备仓库收粮,都办理得井井有条。小吴被留在了府衙,以小吴自诩是“知府的心腹”想要督查众同僚,也没有挑出章炯的大毛病来。 小吴道:“就是干事儿慢,也不太仔细。” 祝缨看章炯办的没大毛病,道:“已经不错了。你也做得不错。” 小吴得意地笑了笑。 其他人干得也还好,这期间没有大案子,有些小案件李司法也都秉公办理了。祝缨又安排丁贵:“这回得多谢梅校尉,你去领些钱帛若干,再将我带回来的山货装一车给他家送过去。跟我出去的人,每人五百钱。” 一面处理政务,一面又让将从山里捎回来的土产往后衙送。 后衙里,张仙姑和祝大多等了她两天,超时了,这就要数落了。 祝缨一边洗澡换衣服,张仙姑一边在屏风外面说:“又忘了时辰了?你在外头我就提心吊胆的!你也别太拼命了!还要进那么深的山干嘛?我都急得快要进山去找你们了!你要再这样,就不许再出远门了!” 祝缨换好衣服,擦着头发出来:“娘想进山?以后有的是时候进。” “啥?” 祝缨笑嘻嘻地:“山里凉快,避暑。我在山里建个别庄,天儿热了咱们进去?” 张仙姑很怀疑地说:“你莫哄我,好好地过活,谁会进山里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什么都没有!只有吃人的狼!我又不是没见过山,福禄的山也热。” “那都是小山包,山顶也凉快的,得住下了。”祝缨说。 张仙姑将信将疑:“你不会又哄我了吧?” “那怎么会呢?山里人也挺好的,没见着要打我的。” 张仙姑嗔道:“你就是傻大胆儿!快,来吃饭了。” 祝缨道:“我叫了项大郎说事儿,说完了再吃。” 她到了书房里,项安已等在那里了,项大郎也来了。项大郎秋收的时候就在府城里看着糖坊,这糖坊很赚钱。定价虽低了不少,但是产量高,销路也不错。南府自己没什么糖坊,有也是小作坊,根本干不过他们。项大郎正在陆续回本。 他瘦了一点,抱着账本小碎步跑了过来。 祝缨道:“看着不错?” 项大郎笑道:“是。州城那里有几个惹事儿的,也都平了。这是账本。” 祝缨随手翻了一翻,问道:“进甘蔗了?” 项大郎道:“是。府里几县就咱们这糖坊大,小人先将去年的秋甘蔗收了一些,今年的甘蔗就快下来了,能续得上!要是各县都建糖坊,咱们甘蔗就顶要紧了,先预订着。”他又报了甘蔗的价格之类。 祝缨道:“到时候你再拿我的帖子去找梅校尉,看他那里有多少。” “是。那给他算上等价?”项大郎忙解释,他收甘蔗也不是一股脑儿的都收,而是按照品相来分个上中下三等,定不同的价。 祝缨道:“你先看他那儿有多少,都是什么样的。” “是。” 祝缨又问项安:“官糖坊有多少存货了?” 项安道:“可惜先前唐师傅用掉许多甘蔗,如今甘蔗所剩不多,没料产的就少。赤砂糖有一千斤、白砂糖余四百斤,另有冰糖三百斤、赤块糖二百斤……” 祝缨道:“先给我留着,我有用。你去将赤砂糖、白砂糖都照一百二十斤一份装好,要一百斤赤砂糖配二十斤白砂糖。” “是。” 祝缨又说:“再取些白砂糖送到后面,我要用。” “是。” 商人就是专业,采购的事情都不用她操心了,祝缨心情颇佳。又说他们都辛苦了,告诉他们:“正是好时候,还是要辛苦你们的。” 兄妹二人连说不敢,项大郎能赚到钱,项安也觉得自己没有虚度光阴,糖坊赚的钱大家都有分红,都颇开怀。祝缨笑着对项大郎道:“过阵儿去州城,你也同去。砂糖的价卖不上去,该心急了吧?” “是。不不不,不心急,大人必有用意的。” 祝缨道:“哪有什么用意?我给你再开条路子,你们俩,点几个伶俐点儿的工匠过来,我教他们做糖。” “是。” 祝缨教的几样也都比较简单,就是别人一时还没想到的。 她把麦秆换成细竹签子,扎个草把子,插一满草把子的糖,可以一支一支地取。这次她听取了项大郎的意见,自己当活招牌在前面走,身后跟着几个人扛着草把子陪她逛街。路上遇到小孩儿,就从草把子上取一支糖来给小孩儿拿着吃。她带着祝炼和苏喆等小孩儿一起逛街,他们手里也拿着糖,边吃边逛。 没用半天,府城里的人就都知道多了这样一种新的糖。祝缨身边围了许多小孩子,祝缨笑着给他们分糖,忽然对其中一个说:“你刚才拿过啦。”小孩儿一脸委屈,可怜兮兮地往后蹭。祝缨道:“等会儿分完了,要是还有剩,再给你一个。” 小孩儿又高兴了起来。 路过一个少女,看了一眼又挪开了眼去,祝缨道:“哎,你还没过十五,也拿一支。” 少女大为惊讶,祝缨道:“拿着。”府城里的人,她多少还是认得一些的。 路过一个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婆婆,也取了一支给她:“甜的。”老婆婆行动迟缓,还没来得及起来给她行礼手里就多了一支糖,呆呆地愣在了那里。祝缨笑笑,牵着苏喆的手又往前市集走去了。 无论是哪族哪家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无论贫富,只要她遇到了都给人发一支。一边发糖,一边跟小孩儿聊天,问人家会不会唱识字歌,知不知道识字碑怎么用。 小孩儿也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祝缨道:“我告诉你们,你们唱着歌,对着上面的字,一个一个的数,唱到哪个字,那个字就长碑上的那个样子。你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地看。明儿我还过来,会唱的发糖。二十支,先到先得。” 祝缨不多会儿就嚯嚯完了三百多支糖,剩下的一些她也如约又给了那个领过一支糖的小孩儿一个。还有一些小孩子围着她,有个机灵的,就开口唱了一篇识字歌,祝缨一笑,也给了他一支。 很快,糖就分完了。祝缨摊摊手:“呐,现在没了哦,明天后半晌我再过来。”又牵着自家小孩儿回府了。 第二天早上,就有人知道了,这也是府君糖,并且项家糖坊会卖! 一支糖卖上几文钱,虽说这些钱能买上十几斤米了,就算买砂糖也能买上二两,住在城里的人家却有不少能拿得出这份钱给孩子尝个新鲜。零食从来都是比主食贵的。 糖坊就负责出货,各店铺、货郎来进货,那也是很不错的。此外,为了防止哄抬物价,糖坊这儿自己也出个摊子卖,比店铺、货郎的进货价要贵,加了更多的利润。 没过几天,府城街上就出现了一件新东西。 —————————— 发糖只是顺手,与花帕族的正事她也没忘,路果和喜金到此才算明白这件事有多么的麻烦。桩桩件件都要理个清楚,路果道:“我们信得过大人,大人不用这么麻烦。” 祝缨道:“那可不行,以后做事都要照着这个来呢。要是我有做不到的,你尽可拿着这个来与我理论。要是不讲明白,到时候你不满意了,连说话的道理都拿不出来了。” 苏灯之前没写过这些,胜在读书识字的时间更长、阿苏县又已开始执行了其中的约定,仇文之前有过一次经验了,他二人倒是适应良好。山上渐渐进入到了收获的时候,但是与山下的官府不同,这几位头人自己并不怎么管收获的事情,二人连同山雀岳父都在山下住着。 苏晴天和狼兄也过来分别拜会了他们,这二人是来领糖的,临行前来问他们有没有信要捎的。 山雀岳父道:“还真给呢?” 仇文道:“大人从来不骗人。” 仇文这么说着,却有一件心事:我这算是什么呢?府衙的官吏?没个身份。寨子里的人?自己又不是。中人?也不抽成。他倒是想跟着祝缨混的,人家又没放话。 一时愁苦。 ———————— “小祝。” 祝缨睁开眼,从秋千上跳了下来:“什么事儿?” 花姐四下看看,道:“是有个事儿。” “走着。”看起来花姐像是有什么隐秘的话要说,祝缨带她到了自己的房里,她这儿安静,也没什么人过来。 两人在次间的窗前坐下,祝缨支开了窗户,往外看了看,没人偷听。 花姐道:“你对……山里那些人,是不是又有什么安排了?” 祝缨笑着问:“怎么这么说?” “你还对干娘说要进山避暑?我总觉得不对劲儿。你要有什么打算,家里要准备什么么?”花姐慢慢地分析,“你从来不做没用的事儿,也不信口开河,既说要进山,避暑未必,山是一定会进的。” 祝缨点点头:“瞒不过你。” “是要,再设县吗?那是很大的功劳,可是干娘干爹年纪大了,不比你,经不起折腾。你要干大事,这是好事,他们……” 祝缨道:“我只想他们安度晚年,怎么会再折腾他们?听我说——我是真的想在山里安一个家。” “怎么?是要避祸么?万一你的……” 祝缨道:“差不多。” “你为朝廷立了这许多功劳,朝廷难道还不能容你吗?”身家性命总能留下吧? 祝缨道:“靠他们一念之仁?我可不想靠别人的良心苟延残喘。大姐,咱们都不是指望别人良心发现对咱们好的人。要做最坏的打算。” 花姐稳了稳神,道:“是得有个退路。不过人生地不熟的,就咱们几个人,恐怕……” “嗯,你说得对。所以建个城,占块地,归我,我自己的地盘,不给朝廷。” 花姐自认猜着了一些,却还是被惊到了:“啊?自立为王?造反?” “怎么能这么说呢?我这是开拓。扯旗造反我也打不过朝廷啊!这烟瘴之地土地贫瘠人口不多的。” 花姐有点磕巴:“还真想过啊……啊不是,那……到时候不会被围剿么?” 祝缨道:“所以选在山里,地方也看得差不多啦,要过一道天险,易守难攻。” “你与各族商议好了?” “我没跟他们商议啊。” “啊?”花姐道,“你等等,咱们从头说。” 祝缨点点头,道:“好,我给你从头讲。先说为什么要自己找块地方,好好经营。我如今是朝廷命官,府衙里、下头各县里人听我的话,因为我是知府。能够什么都不问只信我的也就项乐、项安兄妹,因为我为他们报了父仇。就算是小吴他们,看着是我的人,其实呢?人家为了自己的前程,不是为了追随一个……他们,不是‘我的人’。就算不要前程,人家还要自己的身家性命呢。 凭朝廷身份得到的一切,朝廷一纸诏书就像太阳下的冰块,烟消云散。哪怕这一切都是我自己挣的、是我该得的。到时候就算朝廷不明着追究,呵……恐怕有人也不会放过我。为官十余载,怎么可能不得罪人?到时候我怎么办?” 花姐怔怔地听祝缨点明了现在的处境,心里为祝缨一苦,点了点头:“不错。你做着官儿,都有人要害你。” “是吧?龚劼做了多少年的宰相?势力不算小了吧?帮手不算少了吧?结果如何?可见他那样是不成的。还是得自己手上硬。什么最硬?兵、民、地、粮,得有自己的地盘,起码能够自保。眼下还没到官逼民反的时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管得着的地方,恐怕容不下我。一旦知道我是……追随我的人一定会有许多人动摇,不会为了我与朝廷对着干的。我倒霉了,他们或许会救我,也仅止于此了。可是我凭什么要归于沉寂?我还有好多事没干呢!” “自己的势力”可不是这个样子!得经营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了。 花姐慢慢地点头:“你做官比他们都强!我敢说你比王相公也不差。凭什么要你放手?” “既然如此那就要选对地方,这儿长短刚好。要不是到了这里来,我也想不到这条路,顶多在出事之前挂冠归隐,当一切都是一场梦,揣着私房钱修个破庙买张度牒,收几个徒弟依旧给人算命。现在不一样了,我来到了这儿!群山之中,再好不过,虽贫瘠,离朝廷也远。以朝廷现在的模样,也不至于兴大兵围剿。只要不大举兴兵,旁的什么招数我都能接得住。” 祝缨续道:“以前不行,以前我什么都没有,连‘朝廷命官的身份’都不硬,现万事具备,虽不能说是水到渠成,但也不能再等了。我自己挖渠引水,也还能办得到。” “你要怎么做?要我怎么做?我会照顾好干爹干娘,别的事儿呢?给我一个事做吧。” “我已经在做了,”祝缨说,“我这回进山,也是要为朝廷羁縻各族,也是为了我自己。我已照着三族五家说的、画的舆图,选取了一处将来建城的基址。我先建竹楼,以后每个月抽半个月过去那里,半个月在南府。住一阵儿,也是观察自己之前择定的地方是否合适建城,会不会遇到什么塌方、山溪暴涨等等,也就地积累建材。如果没有别的麻烦,就在那里建城。” 花姐道:“等等,他们能答应?” 祝缨突然笑了:“说起这个,还有个故事呢!那个索宁家的……”她笑着说了索宁洞主的事儿。 花姐道:“前人造孽,后人遭殃!先前那个知府,也太不是东西了!不但害人性命,还坑了你。这个索宁洞主也是,没听说过你吗?” 她一面说,一面对祝缨倒了碗茶,推到祝缨面前。 祝缨一口干了,说道:“真要多谢他。这事儿我想了有一阵儿了,山中各族地盘界限不明,且有许多地方是‘无主’的。不少家族都说那是他们的地方,其实仅仅是他们家打猎的人能走到那里而已,并无世代居住。这深山之中,也有许多逃亡流民的后裔,这些人有的投奔了各家族,或被捉了去做奴隶,也有一些人不依附任何人,就自己小小聚几户人家世代繁衍。各家族也有些不随大寨居住的。又有逃亡的奴隶之类。 只要一开始给我百十来户人,我就能过下去,越过越好,三、五年,就能开出点薄田来了。不动用山下的工匠,教人做点木匠活、教人种庄稼,我自己都能干。各小寨、小村愿意投靠我,我也收,总能把人拢起来。难的是怎么开始。索宁洞主一句话,我就顺竿儿爬了。” 花姐听她说得头头是道,计划都有了,笑道:“也就是你。” “我先把别业建起来。先建个竹楼,住一阵儿,说这屋子太简陋,换个好点的地方建个牢固一点的别业。” 别业并不只是一间屋子而已,它通常是一个大庄园,这是常识。一座大庄园,应该有的是:土地、人口、各种作坊乃至小集市,由此各种管理组合,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壮丁充当兵士,跟个大镇子没太大区别。再稍扩一扩,就是个小县城。 朝廷容得下她,她就接着做官。容不下她,她就占山为王。她为朝廷搜括隐户是一把好手,自己圈地隐瞒的手艺也不弱于他人。何况是在山中。 花姐道:“你打定了主意,那咱们就去干!”只恨动手太晚了,花姐心中很是难过。祝缨比朝廷中别的官员都好,却要如此努力才能保住身家性命。明明已经拼搏了十多年,现在竟才能算是“刚刚开始”。 祝缨看到她又不喜了起来,心道:我私下打的主意可不能跟你讲! 她从不将自己拱到一个道德的墙头,让自己下不来只能干晾着。她在南府、各族中的一切声望并不缘于“礼法”而是“实干”“公平”“抚恤百姓”,这些都跟朝廷所提倡的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你问各族,他们会说“这个官不一样”,你问百姓,他们会说“大人与别人不同是个青天”。庸常、盘剥、高高在上才是官吏的常态,有时候他们兼具三个特性,有时候只有其中之一。如果只是高高在上,其他的事都能干好,比如鲁刺史已经算是难得的好官了。 靠自己一点一点的积累而得到的信任,这样聚集在身边的人才是“自己的”。也是在福禄、在南府耕耘了这些年,她才能有底气说“会有人投靠我”。 打一开始,她就不是一个“忠心”的人,既不忠于皇帝,也不忠于朝廷,更不忠于礼法。 还有苏鸣鸾,她帮苏鸣鸾也有自己的私心。她的身份一旦戳穿,她会有什么下场,会直接触动到三千里外的苏鸣鸾。苏鸣鸾绝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她极有可能鼓动各族。到时候朝廷会面临一个难题,她或许就多了一线生机。 她祝缨,从来也不认自己是个好人的。 这些事儿就不要对花姐讲了。 祝缨道:“爹娘那儿你帮我个忙。等到别业好了,咱们去看看,你也要熟记路途。一旦有变,你就带他们过来!” “好。” 祝缨道:“你要看到有什么在山下无法容身之人,咱们也收留。” “嗯!” “好啦,你都知道了,不用再担心了,对吧?爹娘那儿,先不要说太多。” “懂,先说是个别业。” 祝缨站起来,拍拍屁股:“哎哟,我还有事要干。” “干什么?” “准备些供神的东西。” “咦?”花姐惊讶了,祝缨虽是个神棍出身,却不是个虔诚的人。 祝缨笑嘻嘻地:“到时候你就知道啦。”:,,.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第232章 狡猾 花姐迈出祝缨的院子,祝炼和祝石正从张仙姑的院子里跑出来,两个男孩子都很高兴。祝石还吆喝着:“玩儿去啰!” 一看到她,祝炼赶紧站住了祝石慢了半拍才讪讪地说:“功、功课都做完了。” 这群倒霉孩子,祝缨离开二十几天,临走前给他们布置了功课,留下了要背诵的课文和要抄写的生字。又指定了侯五督促他们练功,再让祁小娘子监督他们算术。祁小娘子没有其父的算账本事,基础的算术还是能教的。 祝缨不在,侯、祁二人比她在的时候还要用心监督。其他人还罢了,祝石尤其的痛苦。就算跟不上,也得被祝炼死拖活拽着做功课。好不容易祝缨回来了,检查完了他们的功课,答疑完毕之后就接手了接下来的课程,祝石这才能轻松一点。 祝炼忙说:“我会跟他一块儿做功课的。” 花姐莞尔,她更喜欢祝炼一点儿。这孩子有点像祝缨小的时候,仿佛岩缝中的杂草,奋力吮吸着一星半点儿漏下来的阳光雨露拼命的向上生长,野蛮放肆生机勃勃。 “别跑远了,一会儿回来吃饭。”花姐说。 “哎!”祝炼和祝石手拉着手,又跑出去了。 花姐回到自己的院子里,打了盆水仔细地擦着供桌,杜大姐抱了一叠衣服进来,见状忙说:“娘子,我来。” 花姐对她摇了摇手,依旧自己收拾供桌,擦拭干净、换上清水花果之类,点了香,慢慢跪倒在牌位前。杜大姐对着牌位躬了躬身,踮着脚尖抱起衣服进内室去叠放。 花姐拜牌位从不说话,只在心里默祷:娘,你们可要帮帮小祝。开荒哪有容易的呢?可她得做。三、五年未必能成,三、五年要是不能成,她能不能留在这儿也不一定,一旦中途调离了,那可怎么办? 如果你们现在遇到小祝,咱们一家会不会还是好好的? —————————— 祝缨从不求神,更不求鬼。 花姐觉得开荒难,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即便平原开荒,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祝缨却并不慌张,她不会将父母和花姐当成无知之人、从不与他们谈正事,她也时常说些外面的事给他们听,好使他们不致一无所知。尤其对花姐,她说得更多。对自己的计划,却不至于事无巨细都给他们汇报。她的计划,当然有具体的执行方案。 她出了后衙就让小黄去找仇文。 仇文现在又忙又慌,又高兴又紧张。他自下山之来,恨不得生就是山下的人,与那个寨子没什么瓜葛,他本身却很难为山下之人毫无芥蒂地接受。他在山下没有亲人,只有几个生意上的朋友,大家平日也都四处游走。“身如浮萍”,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他的心就被狠狠地推了一下,从此这个词就荡在了他的心里。 他总融不进山下这个“好的”地方里。 他想扎下根,他厌恶山上那些野蛮的习俗。他向往着文明开化,有文字、有礼仪,官员们虽然不是全然的规矩,比起山上连个规矩都不固定可是好得太多了! 现在仿佛看到了一点希望,知府大人看他的眼睛里没有那种情绪,看他与看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也给他差使做,并不显得防范疏远。可是天知道,他不很愿意与“獠人”打交道。他又明白,他现在的价值又在与“獠人”打交道上。 一颗心仿佛被少女握在手里的手绢儿,拧得乱七八糟的。 听小黄叫他,赶紧放下手中的笔,起身拂了拂衣服:“就来。” 小黄好奇地问:“你也在写功课吗?” 仇文苦笑:“是。已经落下了许多功课了,总不能不如那些小孩子。” 府里养着几个“獠人”小孩儿,而他有幸跟着上了一阵儿的课。他当时猜着,这或许是知府大人也要“教化”他们,心情有点儿激动。没上几天课,就又跟着进山了,从山里出来又承接了给喜金和山雀写文章的任务。他只得抽空努力温习功课,就怕万一祝缨一个兴起考他,发现他功课不好就不再理他了。 小黄笑道:“怎么会?他们还小呢,快跟我过来。” 仇文与他一同往府衙去,路上,仇文问道:“黄郎君,大人唤我何事?” “哎哟,这声郎君可不敢当,”小黄笑眯眯地,“大人想的事儿我也不知道,反正,不会是坏事儿。” 仇文一路猜着,从给喜金他们写的文章要更改,到继续询问山中各族的情况,觉得哪条都有可能,又觉得哪条都不太像。 他被带到了后衙书房,祝缨坐在书桌后面,说:“坐。” 仇文见祝缨神色如常,既不显高兴也不显生气,全看不出在想什么,他揖了一揖,坐了下来。不等他出声,小柳先上了茶,他也不伸手拿,安静地坐着等祝缨的吩咐。 祝缨道:“喜金、山雀他们的奏本写得还不错,细节还要磨,他们与郎锟铻的情状不同,不能全然照搬。” 仇文有点惶恐:“是。” 祝缨又略说了一说要怎么改,仇文忙从招文袋里取了纸笔记了下来。祝缨等他记完了,才说:“时间还来得及,几个奏本要前后呼应,你写完了咱们再修一修。我已与他们两家说过了,总要到明年才有个眉目,定下稿子之后先让他们回去。” 那他就还能再多干一阵子了?仇文连忙点头。 祝缨道:“你还要抽空再干一件。” 仇文忙问:“不知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祝缨道:“我要你仔细地摸一摸各寨的底,山寨最需要的物品是哪几样?有多少?各寨能拿出来的物产具体有什么名目,产量几何……” 仇文又飞笔记了下来,祝缨说几句停下来,给他记录的时间。看他笔尖顿时,再将话重复一下。等仇文记完了,她说:“就先这样,下个月初,你将这些报给我。” 仇文道:“是。” 祝缨又命取钱给他,仇文拒绝了:“已拿了大人的赏了。” 祝缨道:“这是给你花用的,我要一个仔细的数目。做得好,还有,做不好,我可是不依的。” “是!必定办好的。” 祝缨又让取了两匹布给他,笑着说:“这是给你做鞋子的。” 仇文道:“我不用这个。” 祝缨还是让他收下,他坚辞不收,祝缨道:“也罢。你且忙去吧。” 仇文背着钱离开,小黄皱了皱鼻子,小声说:“这人有点儿奇怪。” 祝缨道:“哪有什么好奇怪的?项乐,你也再往商贾中打听一下,山里什么稀缺,什么货的量大。” 项乐心道:先前办榷场,大人心里应该已经有了数了,为何…… 仍是答应了下来。 祝缨让他们打听消息,自己则开始着手今年粮赋的征收了。她还是知府,不能不务正业。今年她打算稍晚一点再上府城,等一等山上的粮赋下来。阿苏县、塔郎县不服役,粮和布要象征性的交一些。他们两县也没那个条件自己送到京城,搭着南府的便车送到州城,由州里统一的运送到指定的地方。 九月初,四县的秋粮已各自征收完毕,山下一切皆已准备就绪。 祝缨在全府下令:府学内学子考试,定保送国子监的名额。未入府学的学子可以参加贡士的选拔考试,如有合格的,也与选定下来的国子监生一道随粮赋入京。 四县百姓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四县的学子又沸腾了。 府学的考试先考,定在九月十五日,糊名,考较六艺,其中经史一类按照他们自选的科目分类。祝缨、章炯带着王司功,会同府学的博士、助教一同阅卷,打分,再综合评分,择前两名为保送生。 这是第一次选拔。 第二次选拔是所谓“生徒”的选拔,府学、县学的学生还有一次机会,有合适者,也与保送生、贡士一同送进京去。 第三次选拔就是未入府学、县学学习的人考的贡士资格了。这一场考试还兼了府学生的选拔,因为第一次选拔会选出两名学生送到国子监,府学空出两个名额。 后两次选拔是以前固就的、送到京里可以由考试选拔做官,第一次则是祝缨为大家争来的“保送”。 府学生多一次机会。 第一次选拔,是所有府学生最重视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府极少有人能够通过后两场出人头地。无论是有志于仕还是有心向学,争取第一次选拔的两个名额就十分的重要。 祝缨亲自宣布开考。 南府之民风比福禄县斯文一点看得见,他们的箭术大部分比较能看。其他的相对较弱,博士、助教、王司苏打分稍高,祝缨、章炯给学生们其他项目的打分较低。祁泰被祝缨薅了来做了表格统计分数,他将表一理,道:“有了。” 最终的结果是,府学里一个姓范的学生与一个姓张的学生考了第一、第二。 祝缨问道:“邹进贤呢?” 祁泰看了看表格:“他第三。” 范生是因射、御、乐分数都比邹进贤高,拉高了分数。张生是样样都比较高,没有短板。 祝缨又问:“甄琦呢?” 这人进府学有几年了,再不通过,年龄一到他就得离开府学了。府学生到一定年龄或者在府学呆够一定的年限就得走人。 祁泰从上往下找了一阵,道:“三十名。” 祝缨摇了摇头,索性拿过表格来看了一下,赵振考到了二十名,其他两名福禄县保送府学的学生名次也在中间。又看其他三县的保送生,除了一个河东县的垫底,都不算太难看。 祝缨道:“行了,就这样吧,范生、张生回去收拾行李,随粮入京。其他人,准备下一场选拔!” 邹进贤排到了第三,这令他十分的沮丧,因为是糊名,他的名次也不低,心有不甘也没处诉。郁郁了好几天。 第二次选拔,祝缨也不以第一次的名次为准,而是将剩余的学生重新组织一次考试,以防上一次有人紧张没考好。 博士、助教心里都明白,要是以“做官”为选拔条件的话,这些人的学问进京最好也是个踩线。国子监的文章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文章是什么样的?照猫画虎,终究差了几分神韵。除非天赋极佳,否则还有的磨。 祝缨也不管,仍是组织了一回考试。 这两次考完,各县的读书人也到了。仇文那里,也将一份他写的汇报拿了过来。 祝缨先看仇文的汇报,上面比较详细地列明了各族所需的东西,大同小异,盐铁之类及生活品是大宗,他们的产出除了共同的一些山货,也有些差别。阿苏县的粗茶多,索家宁更多的野物,花帕族还产一些别有风味的刺绣与织布,此外,路果家的朱砂、喜金家的铜也都是知道的。他还列了祝缨没有到过的西卡族,那里的人能开采一种石炭,又说附近有生金。吉码族据说有铁,但是冶炼的技术不好。 艺甘家附近与索宁家接壤的地方,还有银产出。 “山中有宝啊!”祝缨感慨。 太富了! 仇文撇了撇嘴:“有也没用。也出不了山,在山里也做不好,也不会弄。” 祝缨回忆了一下前一阵进山的路况,道:“确实,宝贝被路给守住了。” 仇文写得很仔细,又写了一些各族交易的禁忌以及比较平均的兑换价格,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族里价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人来卖,价格波动也比较大。 祝缨手里还有一份自福禄开榷场以来市令的记录,以及让项乐去摸底的清单,两相对照,可见仇文的能力是不错的。 她笑道:“很好,接下来你们再办一件事——” 祝缨要仇文办的是,选一些可靠的、熟识的商人,让他们准备货物。又让项乐去找项大郎,以项大郎的交友,也选一些可靠的商人。让他们备货。 仇文再次领命。 项乐接受,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大人,阿苏、塔郎的榷场已不必如此办,大人可是为了那三家准备的?那……还得些时日才能开了。商人备货都、都有数的,不敢压太多的货,怕钱周转不开。” 祝缨笑道:“知道。不会等到明年的,我送粮回来就带他们进山。” 项乐微微吃惊:“恐怕不好保密。”他跟在祝缨身边,知道奏本还没最终定稿送出,由于这个奏本不是紧急公务走得不会太快,就算送出了,一来一回,不算朝廷扯皮的时间,也差不多到年底了。再选址、开市,日子都戳到明年春天了。 如果大量备货,一般商人撑不住把货物囤在家里这么久不去周围赚钱。如果祝缨是想不等朝廷有了回复就私下贸易,是有点儿犯忌讳的,得私下进行、得保密。这么多样头、涉及到这么多的人,保密是非常困难的。 祝缨道:“保什么密?” “大人不是要开新榷场么?”项乐问。 祝缨笑道:“谁要开榷场了?我要你问问他们,我要到我山中的别业小住几天,有没有人愿意与我顺路进山。” “妙啊!”顾同一直在旁暗中观察,此时冷不丁喝了一声彩。 官员出行,什么赴任啦、回京啦、返乡啦……都会有商人跟随队伍,一为避税、二为安全。这是公开的秘密。 项乐眼睛一亮,没想到还能这样办!他说:“我这就去办!” 祝缨道:“让项安再准备些糖。” “是!” 顾同在旁“嘿嘿”直笑,祝缨道:“你笑什么?这可不是官场上的正途,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堵人的嘴。你看到了,也不要将这个办法当成寻常。” “是是,顶好还是经朝廷许可。老师为什么不等朝廷许可?” 因为老子赶时间! 花姐担心的开荒时间问题,祝缨当然也想到了,她的办法就是现在开始准备商队进山。开荒是很慢的,还得砸钱进去。想维持这个还没有成形的庄园一开始就得有个由头,比如——货栈。贩卖货物,各寨应该不太反对,以此为理由圈一块地。“别业”是对山外人讲的,“货栈”是对山里人说的。货栈、集市更容易聚集人气、传播消息,让一些散户知道这儿有这么个地方,有一个知府招人。 有了人,就能选人开荒了!有货栈,招点壮丁当护卫也是应该的吧? 所以她不让南府市令们去组织市贩,而是通过仇文、项大郎两个商人。问,就是商人逐利自己要进山的!再问,就是自己去别业,他们顺捎跟着的。 祝缨正色道:“农夫不易,商人也不容易。都说他们钻进钱眼儿里,还缺斤少两坑蒙拐骗,是,有这样的人。可养家糊口谁都难,顺便带上,人多热闹些。” 顾同当了真:“不错!在艺甘家扎营的时候,我就担心人太少了!” “你当他们能当兵使呢?别做梦了。” “走山路的,都是拿命别裤腰带上。”顾同说,他是本地人,多少知道一点。 祝缨道:“行了,准备第三次选拔吧。选定了人,他们也好准备着,咱们也好去府城纳粮。我估摸着小妹她们的粮也快送到了。” ————————— 开始考第三次,最终后两场他们都没有能够选出合适的人。 博士道:“惭愧。” 其实也不太惭愧,也不太意外。他早跟祝缨说过了,南府的教育水平不怎么样。祝缨来了虽然有了些起色,毕竟年载太短了。福禄县几年下来,才有能考进府学的。南府学子要想发力,怎么也得再过三、五年,书不可能一下子被装进脑子里,都得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 祝缨也不急躁,将贡士考试前两名的卷子剔出来,看看考生的年龄,没超龄,就收入了府学。对博士道:“这两份卷子有点意思了,再教一教,明年的人选就有了。” 考中府学的人先报到,也不用等明天春天再入学,现在就行。她批了条子,让这二人去领今年冬季的补帖。 范生、张生二人,也不用离开府学,给他们几天假,回家与家人道个别、收拾行李。她预备给他们各准备一份盘缠,再提醒他们:京城生活费很贵的,得有心理准备。 她不打算再提供自己京城的宅子给他们落脚住,又不熟。 范生、张生二人回到家里,家里先放鞭炮,然后宴客,又说:“得好好谢谢知府大人!”又忙着准备礼物去拜谢祝缨。 两家人又请了荆老封翁当个陪客,要往府衙里送帖子、送礼物。 荆老封翁也乐得掺和这样的好事,笑道:“我一准儿去了!你们两个,前途无量啊!” 二人的父亲又与荆老封翁一阵谦虚:“还不知道是龙是凤呢,不比荆大官人已是官儿了。他们还是学生,学出来才算。” 他们这儿又是准备东西又是打着拍马屁的腹稿,待觉得准备妥当了,一同到府衙求见。 一行人到了府衙,却见府衙外面热闹非凡——四县的县令都到了、阿苏县和塔郎县也派了人来,祝缨就要启程往州城送粮去了。 五人在门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门上衙役认得荆老封翁,对范、张也是眼熟,上前问道:“几位有何贵干?” 得知是要求见祝缨,为他们进去通报。 祝缨今年算是丰收,她说:“请进来吧。”正好给县令们瞧一瞧。 郭县令就很得意,范、张二人都是南平县人,莫县丞心道:不过是占着府学在你这里的便宜!我福禄有大人打下的底子,明年一定追上你! 范、张二人脸上微红,他们的父亲犹如吃醉了老酒,也沾着儿子们的光,与县令们行了一礼,坐着吃了一回茶。 祝缨问他们都准备好了没有,他们都说:“都在打点行装了。” 祝缨道:“你们现在去州城还嫌太早,等他们忙完,十月才会启程,这个年他们是不能在家里过了,趁这几天你们好好聚一聚。这一走就是三、五年。回来十月里我让吴司仓送他们去州城。” 范、张父子四人一齐道谢。 荆老封翁说了句场面话:“南府能有今日,全仗府君之德。” 祝缨道:“老翁客气啦。”又与荆老封翁寒暄几句,问一问荆纲有没有写信回来之类。略说几句,郭县令给荆老封翁使了个眼色,荆老封翁只得遗憾告辞。 祝缨道:“咱们也准备走吧。” “是。” —————— 祝缨此行仍是带了项大郎,县令们看在眼里也都有了数。他们各自筹备了自己的官糖坊,也选中了自己觉得可靠的大户办私坊,就等缴粮回来好开工了! 秋收完到种宿麦,中间还有一段时光,可不就是为了给他们办糖坊的吗?!坊间传闻,项大郎这个糖坊,日进斗金。 项大郎人又瘦了一点,他才拢了一批进山的商户。虽有祝缨的名号,祝缨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差使,说服人又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谈拢,就得拖着许多糖跟祝缨上州城。 路上,县令们没再两眼放光地盯着他,又都跟祝缨套近乎。 王县令此时最急,路上就鞭马上前,对祝缨道:“大人,我河东县新招流人若干户、开荒得田若干亩……” 关县令朝天翻一个白眼,心道:我信你个鬼! 他与莫县丞咬耳朵:“必是他先前管束不严,叫人瞒下隐户!现在拿来邀功了!似我思城县,就没有这样偷奸耍滑的刁民!” 莫县丞也想翻关县令一个白眼:我听你鬼扯,思城县?那不是因为大人把黄十二郎给办了么?!那是你的功劳吗? 莫县丞很生气,觉得自己是个先吃了粗粮豆子塞满了肚子的可怜孩子,正在看别人吃白米饭。 他犹犹豫豫的,晚上就向祝缨讨情:“大人,福禄的情形您是再清楚不过了!我们没多少地儿种甘蔗啊,这糖……轮不到我们了。太可怜了。您不能不管我们呀。”说着,还跟顾同使眼色。 祝缨好笑地道:“要不你把橘树砍了,不做橘子的生意,改制糖?” “那不行!”福橘到底不是粗粮豆子,也是不能扔的。 祝缨笑着看他:“嗯?” 莫县丞道:“下官就是想,再……” “不许毁田。” “是是是,不敢、不敢。那那个……糖坊……” 顾同道:“瞧您,也没说不让您建呐。您建了坊,还能收别处的甘蔗不是?还能开荒不是?把他们家隐田再抖一抖!哎,不许说是我说的啊!”顾同毫不犹豫地出卖了自家姻亲。 莫县丞道:“好好!” 他们一路到了州城,仍是祝缨开路去缴粮。仓督见了她先一个长揖,然后问:“祝大人今年来得晚了些。” 祝缨道:“嗯,帮别人再捎了些粮来。” 她身后蹿出来一个祁泰过来与仓督对账,仓督道:“咦?吴司仓呢?” 祝缨道:“他有别的事。” 仓督一面说话,一面与她办了交割。 祝缨最大的一件事办完了,带着人到驿馆里休息。 次日,祝缨再携礼物往刺史府去拜见冷云。 才到刺史府就觉得味儿不太对,衙役们站在门口打哈欠也没人管了。见到她才赶紧站好,上来迎接。 祝缨问道:“刺史大人在吗?”应该在的。 衙役们笑道:“在的,这两天正在念叨着,说祝大人也该来了。” 祝缨道:“那是。”她又照着自己的惯例,给刺史府的当差们散了红包,然后再往府里去。走过一道门,才有一个冷云的幕僚钱先生过来迎接:“大人恕罪,我迎接迟了。” “正是忙的时候,有正事就先别管我啦,我的正事已忙完了。” “哪里哪里。” 再往里走,祝缨越发觉得奇怪了,庭院里冷云喜欢的几株花树不见了,地上几个大坑。到了花厅,冷云不坐着了,一身便服正在屋子里踱步。 看到祝缨,他招了招手:“来来来,咱们聊会儿。” 祝缨问道:“大人要搬家?” 冷云咧咧嘴,乐了:“上回不是跟你说了么?我要回去了。”现在进京,将考核完成就过年了,过完年,他这刺史就干了三整年了!此

相关推荐: 沦陷的蓝调[SP 1V1]   修仙有劫   赘婿   小公子(H)   心情小雨(1v1强制)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生存文男配[快穿]